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他就开始叛逆,跟他好说歹说,他就是不听话。有些比较早的,可能一二年级就开始不听话了。
那如何让孩子变得听话呢?想让孩子听话,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家长要能够听孩子的话。如果孩子觉得自己的话没人听,你说什么他都是不愿意听的。
其实想要孩子听话,家长们的这个出发点本身也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家长们又应该怎么做?
认真地倾听孩子
愿意倾听,是让孩子听话的重要前提条件。倾听不是装个样子,不是表面地听孩子说完,然后忽视他、反驳他,最后还是只说着自己想说的话。
有不少家长所谓的倾听,就是这样假模假式的倾听。家长内心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评价和预设,想着孩子说得不对,我才是对的,他就应该听我的。
如果家长是这样的倾听,孩子感受到的就是自己的话被忽视了,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家长也没有去理解自己现在的需求的痛苦,他自然就不愿意听你的话。
那要如何去倾听呢?家长们可以尝试着“反身式倾听”,听的时候放一下手里的事,眼睛看着孩子,然后重复孩子说的要点。
不过这些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是不是真的想去倾听孩子、了解孩子。技巧有很多,但关键的点在于家长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
比如孩子抱怨作业有点多的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他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什么样的?他背后的需求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就回一句“多你就快点写!”
这个时候孩子们需要的是共情。孩子说作业多,难道他不知道作业要写完吗?他就是想吐吐槽、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这时家长跟他一起吐吐槽就可以了。
不要着急给答案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会特别着急给孩子解决方案,恨不得孩子马上就能够把问题解决掉。但就是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主动。
这样做能缓解家长暂时的焦虑,但却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时间久了以后,孩子就会形成依赖和惰性。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懒,就是因为这样的灌输,让孩子形成了依赖,然后放弃了思考;有些则是觉得自己想也没用,反正最后还是得听家长的。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在与孩子共情之后,家长一定要允许他在困惑里先挣扎一会,让他尝试着自己去思考。
很多事情,只有孩子自己得出的结论,他才会愿意去践行;而且自己思考的过程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逆商。所以家长们不要只想着让孩子听话,而是要想着让孩子能够自己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还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要告诉他“不要放弃,办法总比困难多,我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我们一点一点想明白。”
然后家长要多去问问题,引出孩子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唧唧歪歪的情绪,这很正常,家长要做的就是接住孩子的情绪,不要被他牵着走。
多问孩子的感受
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会本能地想要答案。所以家长不要着急给答案,而是要多问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引导的核心思路,就是我们的黄金四问。
黄金四问,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什么感受?”这四个问题。但一开始的时候,家长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是什么?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上。
是什么?这个问题能够让孩子看到问题的根在哪里、具体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找到问题本身,我们才能够对症下药、做到真正地解决问题。
而什么感受?这是很多家长容易忽视、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事情,我们都是因为感受才选择去做或者不去做的。
孩子做某一件事情,如果他对结果很满意,感觉很开心,他就会愿意强化这个行为;如果感觉很受挫、很难过,他就会想避免再做这样的事情。
孩子们愿意持续、主动地做某一件事情的内核,一定是这件事情让自己觉得开心、觉得爽。所以家长要多问孩子是什么感受,这是极其重要的。
其实很多家长想要改变,想学习家庭教育,也不是因为学习这些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是因为现在的状态让自己非常难受。
如何让孩子听话?其实这个出发点就是不对的。很多事情只有让孩子自己思考、得出结论,他才会愿意践行。所以家长要想的,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急着给答案,要允许孩子在困惑当中挣扎一会;然后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多用问题引导孩子,多问问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