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是初中到大学的一次过渡,初中数学偏简单,往往是最基本的概念公式,而大学数学又很深奥,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高中数学的角色,就是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精神品质。
高中数学的学习,首要的是要形成思维能力。高中数学的知识与公式量都并不大,然而题目的深度可以令人望洋兴叹。而且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各种新题型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有高等数学的背景。总结起来,其实这正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要求,即不要只停留在书本内容,而是要形成思维的体系,对于复杂的问题,要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其实才是真正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
除了思维能力,还有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很多孩子学习数学,习惯于停留在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即“我会了”,即使是做错题,也不愿从自身找原因,往往简单归因于“马虎”,殊不知很多所谓的马虎,其实是知识掌握不扎实的表现。针对这点,一定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或者限时,或者评分制,这样可以让孩子尽量代入考试的环境中去,充分暴露出问题所在。
除了虚假满足感带来的过度自信,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眼高手低”,即看上去会做的题目,就懒得动笔写,但一写就漏洞百出。这其实就是对知识尚存模糊的表现。针对这点,要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推导结果,对于一些经典的题型,要给出采分点,以及分析哪里思维存在漏洞,哪里又没能克服难点,这样才能让题目对学生思维发挥最大的作用。
除了课上进行针对性训练,对于课下的习惯也要进行纠正。对于错题,无论学习多忙,都要进行整理,整理的方式可以因课后时间长短而定,最起码也可以进行标注和索引,考前再次翻阅,形成闭环。如果尚有时间,可以用错题本记录错题,但要注意错题本不能流于形式,既不能过于华丽(浪费时间),也不能过于简单(没有作用),需要记录的最关键点,是思维卡壳或思路漏洞的所在。只有看到错题本能让自己想起当初错在何处,才有改进的可能。
学好数学,心态上也要摆正。为师者应积极鼓励,让学生看到小的进步,从而不断前行,而学生应不骄不躁,在没有足够的经验时相信老师的规划,不要好高骛远,而是要从身边一点点小问题解决起。一般按照科学的学习方法坚持2个月左右,练习也会不断深入,成绩一定会有相当的提高。
最后想说几句经验之谈。不要迷信任何一本神书,应该做的是自我反思,看看有什么地方还掌握的不扎实,形成自己的“书”,哪怕是简单的几行笔记,只要自己能够将知识内化,就胜过刷千万道题。只是需要注意,题海必然不可取,但如果将其对立面想成不做题,那恐怕是曲解了努力的含义。如何写就自己的“书”,这个还是要在足够的经历后才能获得,这中间需要科学的方法,以及良好的习惯,甚至家庭环境、学习环境,这些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