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幼儿阶段家长应该着重培养孩子哪些行为习惯

想要真正了解幼儿园时期的孩子们最该学什么,不妨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吧——

1、幼儿园时期孩子们的年龄范围在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脑发育的速度与心理发育的速度非常快。

在这个阶段,妈妈去上班,孩子哭天抢地;送幼儿园初期,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恍若生离死别。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分离焦虑在这个阶段成为了众多家庭需要力克的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虽然孩子已经有了稳定的客体永久性方面的感知,但对“未知”这件事情本身的担忧依然存在。在他们眼中,妈妈消失在视线里,那妈妈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与自己随时保持感官的连接,信息的缺失,带来的就是焦虑和恐惧。

三岁过后,这种能力很快就能得到弥补。合理的想象与浅显的逻辑可以更好的平复孩子们的心情,零散的信息可以在幼稚的逻辑引领下产生新的嫁接,甚至发生化学变化般的融合,孩子们迎来了他们学前期重要的朋友和梦魇——想象。

孩子而言,想象是在心理世界中对物理世界的改造,而这也直接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扇门里,有“过家家”这种社交探索,有“童言无忌”的奇思妙想,有对“黑暗”“怪物”的深深恐惧,还有第一次对谎言的尝试。这时候的孩子们可以初步领会神话、童话故事里的圣诞老人、仙子、精灵……世界在他们眼里是个充满“为什么”和浅显逻辑的存在:

“爸爸,门怎么自己关上了?”

“是风吹的。”

“哇,风好腻害!”

……    

2、四岁左右分房睡的历程对很多家长来说几乎是炼狱般的存在。年龄特小的孩子一般不会表现出对黑暗、鬼怪的巨大恐惧。而四五岁的孩子,开始怕分房睡,怕漆黑的房间,怕晚上莫名的异响,进而发展到怕做错了事情妈妈责备,怕爸爸妈妈因为某些琐碎的生活小事而吵架。一个吓人的故事,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逼真的,他们在想象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心中关于逻辑的定义太过模糊,世间万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太多太多。那里,狼真的会吃掉外婆;蛇,真的能咬死农夫;衣橱里藏着的鬼怪,真的能让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来说,更重要的技能是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爸爸很困了实在不能再陪你玩了”

“妈妈找了半天没找到你,你知道妈妈有多着急吗”

3-5岁的孩子,只有学会了站在别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真正领会上面这些苦口婆心的话。而这,恰恰就是社交功能与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过家家,就是最典型的角色扮演,即站在另一个角度展现角色与约束行为。

曾经在医院碰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要抽血,他的爷爷奶奶死死地把孩子摁在护士面前,孩子因为恐惧而大声哭闹——也许是因为急中生智,他扯开嗓子带着哭腔在抽血大厅里大喊了一句:

“我还是个孩子!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人们哄堂大笑。

其实,这孩子小小年纪,已经知道了可以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

3、再来说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个能力,3岁以下的孩子就不要多奢望了,基本上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什么表现的,但一过了3岁,这个能力在孩子中会出现了像身高一般的极为分散的增长。

有的人自控能力在短短两年内提升了非常高,有的人却长进平平。不同的孩子们选择的自控策略也不同,有的会转移注意力,有的会进入自言自语的状态给自己打气。自控,归根结底还是孩子对情绪的把握和对逻辑的感知。

而作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我们,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之一。有你没你,你注重或者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社会能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依然都能学会语言,发展出抽象思维。但是,一旦有了你的无条件关注和接纳,孩子就能发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

........

说了这么多3-6岁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无非是想告诉一些宝爸宝妈,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理念上,不少人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在这个阶段,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汉字,拼音等,他们甚至会向幼儿园提出质疑:

为什么不教孩子多认点字?

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写字?

我家孩子报了美术班、钢琴班、数学班,你家孩子咋不报……

我们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这样做却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违背了教育规律,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那么,孩子在幼儿园真正应该学什么呢?幼儿园阶段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答案一定是:孩子的心理和社会情感能力!

比如,培养孩子的规则感。进了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老师的口令,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自我约束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他们在不同的环境里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些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比如,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

其实,许多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社交经验,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教师和爸爸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而学会交朋友后,还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对于孩子长大融入社会有太多的好处。比如,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同样的关照。教师会耐心的教孩子怎样做事,怎样克服挫折,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总有一天孩子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5、除此之外,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能解决活动中同伴间的纠纷,懂得理解周围的人,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专注力等等,这对孩子成年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上,其实就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最应该学到的能力。而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常用“一天一个样儿”来评价。“一天一个样儿”的背后,是孩子生理与心理的急速发育,这种发育的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ABCD,它们有彼此的相关与潜在的逻辑。

其实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心理专家,经常会谈到的问题是,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调控?我们能尽己所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我们确实要为孩子做些事情,而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我们成人是否具备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作为一种理解与感受他人想法与情感的能力,可以说是培养孩子各类社会行为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根基。

只有学会了共情陪伴,成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尊重孩子、有效回应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后,会更主动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处理人-己、人-人、人-事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从而培养孩子心理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接受了学业上的教育,即使有思想品德课,也是作为一个敷衍进行。现在校园暴力泛滥,不正折射出了共情教育的缺失吗?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年幼的孩子们就会更好地处理各类关系,更容易了解自己的世界和同伴的想法与心情,知道要分享他人的快乐与感受他人的痛苦。只有当共情能力深深扎根在儿童的心理世界里,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会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阶段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1. 培养语言能力

孩子0-6岁,培养孩子语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让孩子多识字、写字,而是要让孩子听到各种声音、各种语言,鼓励孩子唱诵歌谣、复述故事,培养孩子的语音意识和正确发音能力,培养孩子对语言理解的能力,特别是说和听方面的能力。

2. 培养良好习惯

孩子从以玩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其中的学习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在幼儿期需要家园共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

3. 培养好奇心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激发其好奇心是让幼儿轻松接受新鲜事物和学习新知识不可或缺的途径。父母要善待孩子的如把玩具拆开等“破坏行为”,满足孩子主动探索的心理,鼓励孩子对新异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关注。

4. 培养独立性

3-5岁儿童自主意识开始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开始自主做一些决定与行动。家长可以依据孩子的独立性发展特点,创立宽松的环境氛围,让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具体习惯培养建议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那么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习惯养成呢?不要担心小编已经为你列好了各个年龄段需要重点培养的习惯了,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小班习惯

★ 能够自己进餐,专心吃完自己的饭菜

★ 学会漱口

★ 不乱扔垃圾

★ 能够穿脱简单的衣服

★ 一起游戏时遵守规则,不大喊大叫

★ 集体活动时不推、不挤别的小朋友

★ 不打人不骂人

★ 能够记住老师和好朋友的名字

★ 学会排队等待

★ 饭前、便后、手脏时能主动洗手

★ 大小便能基本自理,能及时跟老师说出大小便的要求

★ 能够主动与老师、长辈问好、说再见

★ 不把玩具、用品等放入口中

★ 得到别人帮助主动说谢谢

★ 有自己喜欢探究的事物

中班习惯

★ 学会收拾自己的用品、玩具

★ 能够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分清正反、左右

★ 爱惜书本、玩具

★ 不挑食、少吃零食

★ 能够认真听讲,听懂老师的要求

★ 知道正确的读写姿势

★ 每天至少读一本绘本

★ 能够简短地讲出小故事

★ 愿意帮助别人

★ 懂得好朋友之间的分享

★ 不欺负别人,也懂得保护自己不被欺负

★ 能够自然、流畅地在集体中讲话

★ 外出时懂得独自行动很危险,不掉队

★ 能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和家庭地址

★ 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 掌握洗手、洗脸的正确方法

★ 饭后刷牙

★ 不吃小摊食品

大班习惯

★ 坚持每天读书或绘本半小时以上

★ 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 每晚准备好第二天的用品、衣物

★ 早睡早起,作息规律

★ 主动与别人交朋友

★ 主动洗自己的小衣物

★ 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 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和规则

★ 有是非观念,知道对错,主动总结反省

★ 能够清楚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 懂得尊老爱幼

好习惯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世偿还不尽的债务。在这个提倡家园共育的时代,孩子能否健康的成长再也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了。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01、耐心教育、讲清道理

孩子的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对于孩子的教育就要更耐心。在讲道理的时候要把握两点:

① 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词。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和孩子讲清楚。

②讲时要具体,将事情解释、说明。

比如:“对人有礼貌”,孩子对礼貌还不是很明白。老师就告诉孩子见到大人就要打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打招呼时不要直接叫大人的名字,小孩叫大人的名字也是不礼貌。

早上入园,晚上离园时要和老师、家长问好、再见,如果不问好、不再见也是不礼貌的。

必要时,老师还要将礼貌的用语做示范。通过反复地“讲”以及反复的“示范”,使幼儿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认识。

02、家庭营造良好氛围,熏陶强化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

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

最后,要将老师提倡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家园共育的共同目标。

其实,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的就是家长,在没有上幼儿园之前家长就是孩子们的老师,他们没有学习能力但却会模仿我们的一举一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榜样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才能帮助孩子培养更好的生活习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着重  着重词条  幼儿  幼儿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