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画笔墨浅论

中国画,顾名思义是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社会意识来创作,其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丰富多样。笔墨中国画的本根与底线。  

 

先说何为“笔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语言体系中的关键与枢纽。具体表现在造型、传情和体现等上面。就其大致功能来讲,笔指“钩、勒、皴、擦、点”等,墨为“烘、染、积、破、泼”等。笔墨通人性,它们通过之间的相互转换、积渗,能将自然物象同自己的思维、意识状态紧密联系起来,达到了一种理想化的认识。所以,有时仅凭笔墨就能看到此幅作品是某个画家所作。那精练隽深永的笔墨意趣,无不流淌出着画家心灵对大自然精妙深邃的感悟。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这此“画语”也俱是在强调笔墨的重要性。道出画家创作时先要沟通立意、遗貌取神,再用“焦、浓、重、淡、轻”等丰富的笔墨来畅情达意、努力表现出作品“气骨”的内在本质。  

 

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他道出笔墨无情,但作画本身是在摄情。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画家将所有的意志、情感、心灵特性完全地融化在笔墨中。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就是在传递作品意境、神韵的媒介与手段。因此,一幅国画里间的笔墨运用水平的高下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优劣。当然,它通过描绘物象而传情达意的同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式审美特性和精神意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指先用笔勾出造型,才能区别物象的明暗凹凸,在此韩拙将笔和墨划分开,此论却得到清.沈宗骞的极力反对。毕竟笔为筋骨、墨为血肉,笔主气、墨主韵,墨之气骨由笔而生。所以,他认为需要两者相互依存、紧密结合,才能笔气贯畅、筋脉相连,再与形象、造境等相融,让作品苍润华滋、隽永秀雅。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也同样反对将笔墨两者的关系分开,他说:“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处,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墨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采,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  

 

中国画的最高价值就是体现在笔墨中。纵观历代无数画家无不在笔墨上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地探索着。清人王学浩在《山南论画》中说:"作画第一论笔墨。"荆浩也提出作画须“有笔有墨”。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浑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

 

所以,一幅好的国画作品,绝对不能有墨无笔、或有笔无墨,要筋嬗骨健、笔酣墨饱。两者纠葛协作、依赖映发,精神才能璀璨。毕竟,笔墨表达的内在精神是为绘画的核心元素。试问黄宾虹的画好在哪儿?就是以崭新的笔墨语言开辟了新的画境。他用笔一波三折,刚柔得中,浑厚华滋。他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笔精墨妙,神采生焉。  

 

笔墨当随时代”。虽然几千年来国画的笔墨表现领域是在不断变革中得到完善与超越,但我们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去变通、去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画笔墨浅论  中国画  中国画词条  笔墨  笔墨词条  中国画笔墨浅论词条  
艺术类资讯

 什么人可以参加书法高考

不少人误认为书法高考必须是具备“童子功”的同学才有希望考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学校要招收的是考生,而不是书法家,只要具备一定的可塑性,经过短时间的刻苦学习与训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