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验收“双一流”成果必须用实绩说话

2020年是“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的收官之年,全社会对这项教育领域的“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充满关切。国家对“双一流”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倾注了大量的资源,包含了太多的期待,自然少不了进行合格验收。“验”当以发展实绩说话。学术界普遍关注“双一流”高校在大考之年能够提交一份什么样的答卷,也非常关注“双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改革。

双一流”说到底是人才的“一流”,培养了多少创新人才,为社会带来哪些贡献;成果的“一流”,哪些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都是“硬货”,实实在在,在制定验收标准上,就应以此作为参照。唯有用“实”评价,才能对高校进行“实”的引导。

当然,短短的一个周期内,要拿出实打实的惊人成果也不大现实。但可以看看“双一流”高校为“实”做了什么,计划可行不可行,措施靠谱不靠谱。因此,评价需要专业的团队,用专业的眼光来衡量,出台专业的评价标准,要看在实处、盯在点上。“成果”“方案”“计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学生的发展变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就不大好衡量,还需要制定出一个客观可行的评价标准。

目前,“双一流”建设成效始终被一种关注排名、关注指标、关注数据的倾向所左右。在整体缺少核心科技贡献的前提下,不少“双一流”高校只能在一些显性的排名、指标和数据上下功夫,积极寻求维护“双一流”身份和地位的担保。论文数量、国际排名等,当然也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因子,因为这也是科研实力的一部分,但不能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方式。这些都是“末”,“本”还是科研成果、人才质量。论文再多,排名再高,没有成果和人才支撑,最终都是“空中楼阁”。

用实绩说话,必须真查、查真。既然是验收,就必须实打实。好的就是好的,大张旗鼓地表扬,不好的不能说好,要点点名、曝曝光。对于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高校,可以考虑列入“黑名单”,或者“发黄牌”,给予一定的警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如果再没有大的改进、好的作为,“双一流”的牌子该摘还是应该摘下。国家当把有限的资源投给该投的高校,这样才能激发活力,使高校成为我国的教学高地、科研高地、创新高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双一  双一词条  实绩  实绩词条  验收  验收词条  成果  成果词条  说话  说话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