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如何让私立学校倒逼公立学校改革,让公立学校既能为教育公平兜底,又不致竞争力下降,让公办民办各司其职,公平教育与个性教育各美其美,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走了一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小班化或个性化的路子。目前,民众之所以对基础教育仍很不满,是因为民众既想享有公正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又想获取优质高效的教育质量,还想占有教育个性化服务,这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做到的。这种心情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些追求却掉进了趋利行为的陷阱里。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任何优质资源都是稀缺的,教育优质资源也是稀缺的。凡是稀缺的就不可能成为公共品,很难得到普及,必须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所以说,公平的教育资源由公办教育服务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必须进入市场,由市场进行配置,从而来满足民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公平读公校,择校读民校”是众多国家走过的教育发展之路,我们也需走好这步路。
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促进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民办教育不是对公办教育的一个补充或点缀,而是整个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必要的张力,对于推进公办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全面的意义。民办教育发展越好,公办教育就会做的更加到位。民办学校是在依法办学、依照章程办学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规划设计的。其优势是机制灵活、特色显明、质量上乘、教师高待遇、学生小班化。在管理环节上简洁高效,按需设岗,绩优酬高,能者上庸者下,能有效激活人的内在潜力,激活学校的发展活力。
民办学校发展不好,则公办教育的好是表面的或是短期的。因为民办教育发展与地方发展环境有很大关系,哪里开放程度高、投资环境好、改革力度大、发展欲望强、重教氛围浓,哪里的民办教育就会蓬勃发展。民办教育的发展,又能促使领导把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投放在公办教育上,因此,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能够与公办学校形成良好竞争格局,促进公办学校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实现互促共进、互促两利的效果。
其次,政府要特别关注教育发展战略、教育布局、市场准入、质量管理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教育改革应该坚持“国家需要保底线促均衡,市场需要求繁荣促发展”两条腿走路,把保底的均衡彻底保好,让教育市场发展的更加充分,吸引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到教育改革当中,让更多的民间智慧、更多的民间资本能够涌入到教育中来,让有能力的企业、财团、个人以独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民间资本的涌入,政府就有更充足的资金投到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投入的结构就会得到调整优化,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段的保障工作就能做的更加出色,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好路径。
最后,公办民办各司其职,公平教育与个性教育才能各美其美。发展民办教育,能促进教育多元化,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由于我们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公办教育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保证人人有学上的兜底保均衡的教育。让孩子有更多选择的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民办教育来实现。
发展民办教育,能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活和唤醒教育的内在竞争活力。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才能使公办教育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更好地学习、借鉴民办教育探索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促进体制机制的调整与转变,进一步激发内在活力。近年来,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校长辞去公职加入民办学校行列,他们是为了高报酬吗?肯定不是,因为他们在公办学校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他们离开经营多年的公办学校,既有不舍,又有无奈,会议多、检查评比多,用于教学管理的时间精力非常有限,有些梦想、理想很难实现。而民办学校能灵活实现教育者的最新理念、最佳教学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化教学需求。
在个性化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探路,这是民办教育的重任,也是教育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