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作为教育主张的“少啰嗦”

“好的教育就是少啰嗦”,这是我国当代画家、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所写文章的篇名。初看此语真让人大惑不解,甚至感到有些雷人或难以接受。可是读罢全文,并联系实际再去细细品味,又会让人顿生豁然开朗之感,其蕴含的教育哲理博大精深,不失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孩子需求心理,采取适合性教育的有益敬语!

在我看来,此语的雷人和抢眼之处,就在于它走出常人的思维和想像空间,以简洁而带厌烦色彩的语言,去揭示了难以想像而实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真谛,那就是:让孩子依据自己的性情爱好亲自去做、去玩,家长少啰嗦。

有人请教陈丹青老师如何帮助孩子画画或做学问时,他的观点是,那主要看孩子喜不喜欢。他说:“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美’、什么是‘古代’、‘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他想玩就玩,保持他的动物性,就让他玩儿。”

陈老师还表示,与此相反,如果是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喜欢的正好是画画,正好是音乐、正好是写作,或者是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孩子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周围有同样的孩子,这就对孩子非常重要了……

从陈老师的主张和要求中不难看出,凡是孩子不愿做的,家长千万别去强求;而如果是孩子愿做的,则应去积极引导、热情鼓励,没有条件的也要去创造条件,尽最大努力满足其要求,去激励和促进孩子的学习。

“啰嗦”,即语言繁复无关紧要。从教育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少啰嗦”就是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举止行为要谨言慎行,所做一切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即孩子不愿或不能做的事,家长切勿絮叨地强求孩子去做。在父母“权威”的高压下,虽然孩子也去做了,但往往是抱着“老曲”在敷衍塞责,其取得的最终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强调家长在教育引导孩子上“少啰嗦”,但不等于噤口或者“不说”,“说”与“不说”掌握的分寸与标准,主要看合不合乎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否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认识和理解,我认为,这种“少啰嗦”用在教育引导孩子上是一种特指,对家长来说是一种“典型化”了的语言要求。

“少啰嗦”不仅是科学实施家教对家长提出的语言运用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孩子对家长发出的真诚呼唤。在现实生活中会经常见到,凡是孩子本来不愿去做的事情,家长总是去絮絮叨叨、说三道四,孩子便会不胜其烦地连续发声:“行了行了”、“我知道了”或“好了、好了,别啰嗦了”等等,以此表达对父母“啰嗦”的厌烦心理。 

面对“啰嗦”,孩子回应的何止是厌烦之感?殊不知有多少孩子的兴趣爱好,由于家长的反对,或不支持的“啰嗦”声,被无情给扼杀了。古往今来,有多少所谓的神童,最终沦落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庸人?又有多少高考状元或在校“学霸”,他们自小在宽松的家庭或学校环境条件下,又经不懈努力,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由此可见,陈老师的“少啰嗦”之说,决不是那种普通意义的“少说话”,而是一种以教育理论为基础并受一定思想支配的科学的教育主张。如此说来,要做到赋有教育内涵和意义上的“少啰嗦”,尚需一定的科学的“家教”知识作支撑。同时,这也深刻地表明,做好家长指导,提高家教质量,依然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要任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作为教育主张的“少啰嗦”  主张  主张词条  作为  作为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