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看了一场杂技表演,演员个个身手不凡,动作娴熟,技艺精湛。主持人介绍时强调,个个都从三、四岁开始练习,十几年如一日,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的确,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几乎都经历了童年时期的严格训练,学习戏曲、书画、武术、杂技、球类等,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千锤百炼。
为什么学习文化知识,勤学苦练,重视背诵,训练量稍大一点就被冠以“死记硬背”“应试教育”的大帽子,难道学好文化知识就不需要“童子功”了吗?
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这句话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在《塔木德》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在中国,把一本厚书读100遍的人很少。一位是作家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作家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第三位是大数学家苏步青,童年放牛的时候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这些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成大器的。犹太人的孩子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100遍,因而许许多多的犹太人都成了大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背诵是学好文化知识最好的方式之一。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理解。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
小说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功夫全从背诵来》一文指出:书背熟了,辞汇自然有了,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看来字词安顿的工夫,亦在背诵了。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李博士从语言理学的角度指出“能背诵,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诵拘系思考的论调。
历史上的伟人大都是通过背诵而获得非凡记忆力的。背诵是一个伟大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受益终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的背后,何尝不是从小长年累月地储存和积累,何尝不是从小打下坚实的“童子功”。学习戏曲、书画、武术、杂技、球类等需要“童子功”,学习文化知识焉能例外。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出口成章,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正是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了传统文化血脉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