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警惕善意的“橙色书包”被贴上负面标签

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于2016年3月在北京启动,其宗旨为“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听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关注,减少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儿童交通意外伤害”。工作人员称,已向全国10000名儿童送出“橙色书包”。然而,近日,“橙色书包”却在网上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为保护听障儿童的交通安全,“橙色书包”不失为一个扩大社会关注的方式。反对者认为,这样会让听障儿童受到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心理负担,甚至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9月20日成都商报)

每一位特殊孩子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生理的缺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诸多烦恼。他们是不幸的群体,同时,也应是倍受社会关注的群体。“橙色书包”发起的本意,是为了保障听障儿童的出行安全,减少听障对他们的意外伤害。其良苦用心与浓浓善意不容否认。但是,残疾孩子却是心理脆弱的群体,如若善意背后,让他们背负沉重的思想负担与心理负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加深他们存在缺陷的认知体验,那么这样的善意,终究会带给他们难以预料的伤害。

听力障碍阻断了儿童的听觉渠道,使他们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接触声音,不能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因而,听觉的障碍,直接制约了儿童的思维发展,影响其心理健康。听障儿童对外界更加敏感,自尊心更强,需要社会的小心呵护,而平等地对待听障儿童,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获得与正常孩子公平的待遇,较之特殊的照顾,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事实上,广义上说,每一位儿童都是“特殊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听障儿童只是儿童“特殊性”的突出表现,如若刻意放大这种“特殊性”,并通过“橙色书包”将其在儿童群体中剥离出来,无疑是硬生生地给他们贴上了“负面标签”,郑重其事地告诉别人,听障儿童的缺陷与众不同。这就如同在听障孩子的伤口上撒把盐,只会让他们内心更加苦楚,更加自卑,更加与正常儿童划清界线,走向自我封闭的困境,而与社会格格不入。

听障儿童因为听力的缺陷,更需要勇敢地融入社会、面向社会,应对复杂多样的人生。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可能永远为其提供特殊照顾与帮助,而唯有让其学会生活的技能,更加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不足,独自应对生活中的一切,才是对特殊儿童最深沉的爱。

听障儿童听觉的障碍会造成认知的缺陷不假,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其他知觉予以补偿,如听障儿童的视觉特别敏锐,视障儿童的听觉特别敏感。对待听障儿童,我们不仅需要给予他们以特殊的帮助,更需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交通规则、自己过马路的技巧,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需特别关注,而不仅仅是听障孩子。关注每一位儿童的交通安全是社会的责任,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拥有“橙色书包”,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可以让听障儿童感受到无差异照顾,这种没有标签的关爱,不是更加人性化、更加顺应儿童心理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橙色  橙色词条  书包  书包词条  善意  善意词条  负面  负面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