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读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深深地感受到,爱需要人格的力量,爱能唤醒对方内心的生命力,让生活充满欢乐,产生新的力量。如果没有爱的能力,每一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
弗洛姆认为,人的恐惧感与生俱来。古人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威力,无能为力,孤独与恐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克服孤独和恐惧是人们内心的渴望。
作者为消除孤独恐惧开出了一剂良方——“爱”。爱是“给”的力量,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升华和欢乐,能促进和鼓舞人,也能唤起他人的爱,让世界充满人性的温暖。
但是爱不是说给就能给。作者认为“爱”是积极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和了解。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是盲目的;没有尊重,责任心很容易变成控制和奴役别人。
弗洛姆根据爱的形式和对象的不同,将爱分为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作为教师,既要爱那些优秀的孩子,也要爱那些胆小怕事、调皮捣蛋、不优秀的孩子,“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可爱的生命”,让他们具有“自力更生、走自己路的能力”,这是博爱,也是师爱。
母爱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在于母亲不仅给孩子“乳汁”,给孩子生命,还能给孩子“蜂蜜”,让孩子得到幸福生活。当下,有的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值高,自认为这是“爱”的表现,殊不知这种“爱”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爱他人如同爱己”,不爱己,何谈爱他人?缺乏自爱的人内心缺少生命力,会感到空虚和失望。
“上帝是智慧的、伟大的、善良的”,至善至美的神不就是人的完美形象吗?所以神爱的本质就是“他对人的爱的本质”。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学习爱的艺术,也要求学习者注意力集中,有耐心、兴趣和实践。
反观一些学校教育,常常将“爱”挂在口头上,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偏爱优生、歧视差生、课堂教学“满堂灌”;为了提高优秀率、升学率,题海战术有增无减;要求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权威,若有触犯便雷霆大怒。这是爱的教育吗?显然不是。弗洛姆认为,爱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完整性,教育“孩子自己走路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才能在内心产生温暖他人的力量。
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懂爱的艺术,拼时间、拼付出、拼精力,付出很多,对学生未来发展又有多大的好处呢?《爱的艺术》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分析了爱的种种表现及人们的错误认识,指出只有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全面发展,爱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人们只有在爱中才能实现彼此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