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针对低龄婴幼儿的早教班。不少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投入重金。另一方面,早教行业目前仍处在自由发展阶段,缺乏规范标准导致乱象频出。早教班该不该上,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纠结的问题。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5.9%的受访者期待早教行业规范化。(《中国青年报》6月28日)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早教市场每年至少有350亿元的销售收入,未来几年内,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更将突破千亿元的市场消费。然而,各种不同特点、不同档次的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不能掩盖其“外表光鲜、内容空乏、质量堪忧”的现实缺陷。上过了的说“也就那么回事儿”,正上着的讲“说不清”“还行吧”,还没上的觉得别人上了我家孩子不上心里很不踏实。可以说,家长们的这些心态,恰恰揭示了这一行业在盲目跟风下的“虚火旺盛”。
早教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既有人们“赢在起跑线上”的市场需求作支撑,也与行业监管存在盲区、标准不健全有着重要关联。尽管国务院批准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以及2010年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但有了大的框架,真正落实早教人才的培养标准和严格认证,却显然还需一段过程。尤其是从国家到地方没有统一教材,更成了早教的一大软肋。目前大部分早教机构是以“教育咨询”的名义,向工商部门注册领取营业执照,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这又是“合法”的。
“早教乱象”不止因为行业失范。应该说,早教市场的持续发热与升温,折射了某些家长的焦虑和功利。不少人也深知,让孩子在幼儿时代就进行高强度百米冲刺,一则有损于其成长的幸福与快乐,再则又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长跑?而很多早教机构打着“早教影响一生”的宣传幌子,推波助澜地让上早教班成为一种“时尚”,并以所谓“个性的服务”“优质的师资”等来吸引眼球、打动家长,说穿了,无非还是盯着家长们的荷包。
有道是“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早教机构的参差不齐,最让一些家长担忧的,可能还是师资“掺水”的几成常态。在某些早教机构,之前还是咨询营销人员,过了几天就摇身一变开始讲课了;有的“老师”连幼教资质都没有,只是参加了几天短期培训,就开始上岗任教。如此这般,岂能保证教育质量,又怎会令人真正放心?
适当而有度的早教有其重要性,但正因为重要,我们更应审慎面对和理性选择。这当中,最大的审慎就是严格监管。同时也应看到,只有广大家长真正树立了科学的早教理念,合理早教才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