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为了能够让学生不浪费考分而进入理想学校,不少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请培训机构帮忙“支招”志愿填报。个别机构的填报培训叫价已高达近10万元。(6月20日北京青年报)
培训机构如此要价,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只要设身处地考虑一下,就不难发现其背后的“市场逻辑”。
高考填报志愿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因此每年都会有类似“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的声音。但高考志愿咨询服务能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还得看多方面的条件,如果盲目迷信,恐怕考生会遭受损失。
首先,不是所有咨询机构的“报考大数据库”都准确靠谱。面对复杂的报考规则,如果能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大数据库,根据近年来全国招考数据、各校高招政策、各专业前景等做出分析,确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报道中提到,有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大数据分析方式。同时,有专家指出,如果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很低,还会引导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线抬高,让一些考生因决策失误而落榜。既然如此,更得理性辨别。
其次,即使数据可靠,有些咨询机构的建议也仅仅是从数据分析上解决“分数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对考生的意愿、爱好、性格、特长等并没有进行专业分析,所以给出的建议并不一定适合考生。一些学生成绩很好,报的学校也很有名气,专业就业也很好,可他们并不感兴趣,蒙混度日,甚至被开除退学。
再者,专业冷热变化莫测。一些培训机构会结合往年专业的冷热情况给出建议,但事实上,“冷热”是动态变化的,建议不一定可靠。我当年填报志愿时,将当时的冷门专业师范类作为保底专业。然而造化弄人,当我踏上中学讲台后,教师行业逐渐由冷转热,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渐渐对教师这个职业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爱上了自己当初最不愿意就读的专业,真可谓“填错志愿入对行”。但不得不说的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我这般幸运。
一言以蔽之,填报高考志愿,最关键的是考生要对自己的爱好、职业规划等有准确的认识,全面地搜集填报信息,若要选择咨询机构,也得综合考量其专业水平,不可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