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从基础教育阶段走过,上过许多写作课,老师总要唠叨各式的写作技巧。或许学生起先不愿按照老师传授的技巧来写作,但在分数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妥协。从现实来看,有些学生写母亲多会写“半夜背自己去医院”,写读书总要营造个“茶香与书香的交融”,仿佛脱离这般的都不是好作文。
作家曹文轩表示,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预先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他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然后睁大眼睛,根据几种空洞的思维模式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人和事。
而笔者认为,孩子们的眼睛哪里还睁得大,我们已经人为地将一层厚厚的纱布蒙在了孩子们明亮的眼睛上。出题人每每在拟定一个作文题的时候,便已经大致上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希望孩子按照这个思路来写,因为这样的“出题人思路”是最安全的,不会偏离主题,不会离经叛道。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训练中,我们向孩子们灌输了一套有着特定价值取向的思想。这本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会在“试错”性的写作中去揣测阅卷人、出题人的意图,甚至会导致满篇“谎言”的作文。
该如何反思呢?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孩子眼前蒙着的厚厚纱布摘下,让他们去写最真实的生活,让他们去写最诚实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无疑比现在矫揉造作、词藻泛滥的作文要亲切,无疑比描绘得催人泪下的故事更有生命力。
因此,我们应该撤去预先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回归到最真实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愉快地表达自我,不要再拘束于技巧性的运用。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话要说,自然在长期的表达中会形成自己的技巧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