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与昆虫学院副教授、萤火虫专家付新华发微博称,经咨询相关专家,弹涂鱼是不吃蜗牛的,而是吃一些藻类等食物。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会上树的鱼》这则童话故事讲的“弹涂鱼上树吃蜗牛”内容“不靠谱”。
从付教授求证故事真实性的过程,我们能看他出作为一名植物昆虫学专家对于科学知识的严谨态度,以及作为一位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付教授的初衷是希望广大小学生们能从小树立严谨的科学观,免受不实之言的误导。
但是,《会上树的鱼》体裁上已经明确是童话故事,放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中,阅读对象是七八岁的儿童。对于其中一些过于理想化的情节,付教授举起“科学”的大旗进行声讨,甚至拔高到“误人子弟”的高度,恐怕有些担忧过度。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心智还处于发育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这个教育阶段,重点任务应该是启蒙孩子的思想,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更是具有培养孩子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作用。
童话故事之所以能入选教科书,成为教育儿童的工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编者希望借助童话故事中理想化的情节,让孩子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想象,借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与结局,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小马过河》的作者赋予马、牛、小羊人类的智慧和语言,鼓励孩子们面对未知的事物要亲自试一试发现答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普希金描绘了一条根本不存在的神奇金鱼还有贪婪无度的老太婆,告诫孩子们贪婪的人最终会一无所有;逐日的夸父,虽然在追逐金乌的路上渴死,但他对于理想的执着,激励了无数孩子面对困难要无畏无惧。
童话,“儿童的话语”,本身就是利用浪漫主义的方式塑造虚幻的内容,进而启蒙儿童思想,生出一些可爱的幻想。这些充满童真的幻想可能严重违背现实,但儿童心智的发育程度,还不足以考虑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七八岁的孩子阅读这些根本不存在的情节,不会去考虑为什么小马能说话,金鱼为什么会生活在海水中并且有魔法,夸父如何突破大气层的限制去追逐太阳,他们更多关注的还是童话故事本身以及作者隐藏在曲折情节之后所要传递的人性与理想。
不管是作为昆虫植物学家的付教授,还是作为人父的付爸爸,或许应该对违背了自然规律、科学知识的童话情节,如“吃蜗牛的弹涂鱼”宽容一些,不要用“违背科学”“违反自然”这样严肃的科学态度去斥责幼小心灵中“童话世界”的美好。或许,正是这条“吃蜗牛的弹涂鱼”,成为了他8岁儿子理想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