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8岁的中山大学博士后文某,因为到整容机构整容,一下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网友质疑他读书都白读了,那么高的学历还依然这么看重外表,是不是太肤浅了?但他认为,整形是通过正能量的方式,去改变一个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不仅这位博士后,每到寒暑假还有许多大学生去整容,都希望通过改变样貌获取更好的未来。(8月20日广州日报)
追求自己更好、更完美何错之有?博士后整容,用样貌换未来,这是对“拼脸”的一种无声的对抗和被迫的适应,毋须过度解读。
质疑博士后整容是对高知人群形象片面固化后的心理反应,提起做学问的人,大家心理的第一反应,要么就是穿着长衫、知乎也者的学究形象,要么就是手捧圣贤书、斤斤计较的迂腐形象,要么就是不修边幅、不重仪表、穿着土气的布衣形象,要么就是颜值不高、样貌平平的寒酸形象。当高知去整容,去美化自己的形象,抵制人们内心的相貌歧视的时候,一下打破了大多数人心中好不容易建立的“才华不行相貌好”的平衡,于是纷纷站出来讨论,甚至大加批判。
但讨论归讨论,质疑读书白读,高学历还看重外表,是不是太肤浅?这对高知人群的有点人性蔑视。追求美是人的天性,通过整容让自己变美是所有人的权利,不能因为其是学霸,书读得好,就用一套崇高至善的行为准则将其绑架,剥脱其追求美的权利和自由,这对高知们不公平。因为整容不影响其做学问、搞研究,整容也不妨碍他人。如果上纲上线,将外表美与内在美对立,并套上“重外表就内在肤浅,因为你重外表,所以你内在肤浅”的三段式推理,逼迫你背上“不能重外表”包袱,也是一种身份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