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何不创造条件让“吃不饱”的孩子自己觅食

最近,北京八中的“少年大学生”又一次成为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很多教育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反映了其对教育缺少自信并在理解上的偏执。中外都不缺少这种学者,因此中外都有格外关注超常儿童超常发展的特殊教育,但很鲜见由此诞生出顶级一流人才。

我虽然一直主张面向个体实行因材施教,但这种面对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往往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上帝的伟大在于他所创造的人是各具个性的,超常智商往往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又可能是短板。教育固然要让长板更长,但更需要补短。譬如有孩子逻辑思维非常突出,而形象思维却是短板;也有智商超常,而情商却是短板;更多的是学业上是强项,生活上却是弱项。

世界上不乏有偏执型的一流人才,都是短板过短所致,很大程度上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教育也应尽量避免这种人才的出现,因为这种人才的最终结果往往也会是悲剧。

教育者应当把所有的孩子都看成平常的人,注意每一个人的特殊性,不仅是强项也要包括其弱项,因材施教,这是对个性教育的完整理解。“少年大学生”的培养往往都会忽略这一点,因此也往往是不完整的教育,成才之后缺陷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价值取向与独立生活能力的缺陷更明显,所以不能成为一流人才。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孙猴子应该是一个天才,但在吴承恩笔下,孙猴子被菩提祖师收为徒弟后,想得到菩提祖师的真传——这在许多人眼里也属正常。但菩提祖师只教了他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最终将其逐出师门,让孙猴子在现实世界中成长,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最终修成正果。其实,学习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对孙猴子来说都不是问题,可见菩提祖师是最懂得教育,他深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没有预设的目的,但杜威的这个思想并不被当下一些学者所认同,于是全世界都有超常儿童的特殊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被那些“吃不饱”的学生所纠结,常规的教学难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经验的教师采取的办法往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多数,兼顾少数”,对少数学生的“因材施教”主要应当在课外,切忌把精力集中到一个或几个学得好或学得差的人身上,因为这样会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对于“学得好或学得差”的“应当在课外做到”的是辅导,放手优生,辅导差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觅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

一个学生自己会在课余寻觅喜欢的领域,这胜过任何课堂,胜过任何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加上导师的点拨,也会让学生成长加快。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觅食  觅食词条  何不  何不词条  条件  条件词条  创造  创造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