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公民教育》读本能引导学生“挺身而出”吗

中国式过马路、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后扶不扶……今后,《公民教育》读本将引导中小学生“挺身而出”。近日,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出版《公民教育》系列丛书,搭建了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民主、责任、爱心、尊重、规则、权利”六个核心。(4月25日长沙晚报)

这样的教育探索很有价值和意义。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公民教育不应该成为教育的短板,不应该被忽略。

不过,如何开展公民教育,还存在争议。争议包括,是否应当将中小学的品德社会课、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为公民教育课;究竟公民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哪些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学生学习发展,还在讨论之中。如此看来,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在全国率先进行《公民教育》学生学习培养实践,是 “试水”之举。

但将“公民教育”单独拿出来,也存在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是否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存在重复。正如前文所提,中小学思品课中很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公民教育》系列丛书中的“民主、责任、爱心、尊重、规则、权利”,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对这些内容也都有渗透。如此一来,多门学科内容差不多,也就体现不出单独开展公民教育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同样的内容学上好多遍,岂不是味同嚼蜡?

更为重要的是,公民教育效果体现在课堂之外,课堂上的教育很难代替学生社会生活的体验与实践。虽然公民教育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会演变成常态吗?最终会不会变成一纸空谈?其次,在培育公民素养方面,学校教育的力量与社会影响相比,孰大孰小,一目了然。引导中小学生“挺身而出”,这样的目标可能过于理想化。不少学生在家是一种样子,在学校是一种样子,在社会又是一种样子,如此 “多面”,说明公民教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它不像“分数”那样醒目与明显。

公民教育是一个内化过程,是一个将意识变成行动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太大,对学生的公民教育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公民教育“功夫”更多的是在课堂外,课堂之外才是真正公民教育的主干道、主渠道。整个社会应当承担起公民教育的责任,这样公民教育才会落地生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挺身而出  挺身而出词条  读本  读本词条  公民  公民词条  引导  引导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