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授们因网络“出圈”说明文化普及需要贴近大众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的实名认证账号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视频末尾,他表示很快将会推出一门关于《诗经》的课程,随即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选择在年轻人喜爱的视频平台上开课,“在视频网站上大学”这句调侃正在成为现实。

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还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普及的责任。每一位有志于教育者都希望“桃李满天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靠一根粉笔和三尺讲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受众和授课模式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年轻人都通过网络认识世界,如果教师还固守“教室—办公室”的模式,将会失去许多文化传播和普及的机会。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普及,文化才能广泛传播。

形式更多,方式更活,文化普及自然会更广。孔子之所以在教育上获得成功,与其不拘泥于形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他可以在课堂上跟子路围绕“正名分”进行激烈的辩论,可以将周游列国的路途变为教育引导学生的“课堂”,可以在“拘于陈蔡”之际进行“君子固穷”的教育……脱离教室的局限,没有时间的限制,贴近当时的生活,这种“适时、适地、适人”的教育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喜爱,也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传播知识,需要教育工作者更主动。固步自封,只会停滞不前,适应时代,才能乘风破浪。普及文化知识,要面向大众,更要走进大众,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明确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喜好,从而采取合适的传播方式和方法,这也是骆玉明教授讲授的《诗经》、戴建业教授讲授的“古典诗词”受到年轻人热捧的重要原因。与其说是教授们因网络而“出圈”,不如说是文化因贴近大众而普及。

教育者应该心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实现这个目的,要将出发点放在受教育者身上,“迎合”他们的需要,采取更加灵活、多元的教育方式普及知识与文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出圈  出圈词条  大众  大众词条  贴近  贴近词条  普及  普及词条  教授  教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