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从今年秋学期开始,劳动课将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正式开设。可以说这是近几年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把劳动课列入课表,多数家长都认为十分“有利孩子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育”“有利培养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生活、生存能力”。有些家长甚至说“这下好了,孩子通过劳动课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做家长的将会省心多了!”“儿孙们生活自理能力强,也用不着爷爷奶奶过来操心,双方的老人就可以过一个安静的晚年生活了”!这些议论大多聚焦在劳动课的育人作用上。
联系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版《职业教育法》,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正式独立开设劳动课还有更深层的目的和意义:为健康、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启蒙、奠基;为培养一大批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启蒙、奠基。
在义务教育阶段正式开设劳动课,施行新《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把一部分高中办成特色综合高中,发展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样的布局前后联系起来,无疑是一“系统、整体工程”。国家在这个时候实施这项课程改革既有其强烈的客观需要背景,也在义务教育阶段填补了“启蒙、奠基”的空白,长期坚持下去,能较大程度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相对落后的状况。
劳动课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从为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启蒙”“奠基”的视角去看劳动课,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应如何开好劳动课呢?
一是要激发孩子劳动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劳动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务必要从低年级甚至要从幼儿园抓起,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1-2年级孩子在四个“任务群”中设置了“笤帚扫地”“抹布擦桌”“整理衣物”“整理学习用品”“择菜和洗菜等食材粗加工”“饲养常见小动物”等几十个力所能及的项目内容。开好这些劳动项目课,使孩子尝到劳动的快乐,自然会激起他们的劳动兴趣。坚持不懈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按课程方案要求开好,使多数孩子养成积极主动的劳动习惯。那么,课程目标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塑造几岁十几岁的孩子的三观不必好高骛远,要靠船插篙。通过劳动课教育让孩子真正体会到一些最基本的“劳动道理”。如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劳动光劳”“劳动者伟大”“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是做人的最基本品质”“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和文明财富积累的唯一手段”等。多年来,不少中小学校的职业教育观存在严重偏差。老师对学生讲得较多是如何考上重点高中和理想大学,将来从事“体面”的非体力工作,以致于学生的心目中只有一条所谓“体面工作”的路。明明还有职业技术教育这条同样能实现个人梦想的道路,但很少有老师去大力宣传,造成不少中小学生对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与就业认知严重不足,这也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现在开设劳动课,就是要下力“纠偏”,让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就充分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专家,更需要数以亿计的各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后者也将对“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并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直接作用。
二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上好劳动课提供重要保障。学校可以从原来上综合实践课的教师中抽出一些教师,经过一定培训后专职从事劳动课教学工作。劳动课实践性强,动手操作较多,学校还可以引入外部力量,兼职一部分教学工作。一些家长还担心任课老师会把教学任务转移给家长并要求“拍照打卡”“制作小视频”,最后孩子作业不得不由家长代劳。这种情况当然要坚决避免,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这门课没有家长的紧密配合恐怕也不行。例如,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自已能做的事尽力自已做。然而,一些孩子一进入家庭,他们的事就被家长“全包”,继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学校教育被不良的家庭教育全给抵消掉了,这如何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提升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另外,烹饪与食品制作、保洁卫生、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项目课,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也难有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是要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劳动课教材除了用好部编省编教材外,还要大力开发接地气、用得上、好上手的“乡土教材” “民族教材”和“校本教材”等。要配备达标的劳动场地,并按确定的劳动项目配置全劳动教学工具与设施。学校可在本地与经营企业、养殖场、生态园区、物流服务公司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永久性的劳动课活动与实践基地。
四是要认真抓好多元评价化环节。事实表明,在中小学列入课表正式开设任何一门课,少了考试、考查等评价环节都会使一门课的开设流于形式,难以达到应有的实效。学校要依据课程中不同劳动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多元化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载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作为高中招生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初中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可能立志走中职或高职教育这条路,对一些动手能力强,在烹饪制作、传统工艺制作、三维打印制术、数控加工技术等方面已有较浓兴趣,并初见特长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可向一些优质中职、高职学校相应品牌专业积极推荐输送。这样做既成就了学生个人,也让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都能招到一批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