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肩负着学校发展的使命。学校决策的落实需要相关人员去执行,执行力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在以往的学校管理中,执行即上行下效,校长说什么,管理团队就做什么;校长要求怎么做,执行部门就怎么做。按部就班地依葫芦画瓢,不但不能唤醒执行主体的积极性,还严重影响执行效果。将权限适当下移,让政策更加接地气,同时给执行者一定的权利,唤醒个体的自觉力,学校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决策接地气,执行有活力
正确的决策是影响执行力的关键因素。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既要充分考虑上级的要求,又要兼顾学校实际,这是确保政策接地气的关键。传统的学校管理,一味贯彻上级的要求、命令,很少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影响了政策和决策的落实。
当前,教育改革面临这样一个颈瓶:学生难以发声,行政官员能发声但不接地气,基层教师可发声但不管用。只有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级行政部门才开展调研,采取相关措施,做出相关决策,此时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需求和矛盾,其结果是决策难以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此外,还存在另一种态势,一些在基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师走上了“教而优则仕”的道路,当上管理层后,依据其固有的认知进行改革,并垄断教改的话语权。学校之中,人人都是管理者,都应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唤醒这种自觉力,学校管理才能自然而然发生。
活动为载体,执行有动力
冷冰冰的命令式要求,远不及鲜活的活动更能吸引人,在正确决策的基础上,赋予政策以鲜活的内容与形式,效果更明显。这又涉及两个问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由谁执行。
开展什么样的活动,需要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师生的需求而定。学校都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在很多人看来,一般性的事务按章办事即可。殊不知,学校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随着学校的发展,有些制度滞后于学校的发展,甚至成了学校发展的阻碍。为此,学校要结合发展实际,赋予各项制度新的形式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各项活动:可以是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全校活动;可以是社团活动、传统节假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将办学理念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将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紧密结合,可以最大化满足本校师生发展需求,为学校发展增添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于活动的执行,可采取自助申报制和同伴互助制相结合的方式。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管理需要“有意栽花”,也需要“无心插柳”。如果中层管理干部的培养是“有意栽花”,“无心插柳”则表现在以下方面:无为而治,不刻意为之;深思熟虑后的无意而发。比如,校长熟知某老师有某方面的特长后,可以刻意提及此事,激发该老师的研究激情。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教师的闪光点,让具有某种潜能的教师主动认领相关的活动、任务。同时,学校可以采用同伴互助的形式促推活动开展,并将同伴互助效果纳入教师的成长评价机制,唤醒教师的自觉。
按需施督导,执行有效率
关于学校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校中去解决。学校可从实际出发,成立内部督导室,设置督导室主任、督导室干事、教学督导小组、教研督导小组、后勤督导小组、安全督导小组、德育督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师生将发展需求提交给各督导小组,督导小组提交至督导室主任,督导室主任提交至学校行政会议,讨论后交付各督导小组贯彻落实。学校督导室要定期督查,给出反馈意见,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小组考核评价。
督导室上可与督学责任区、教育督导室衔接,内可与校长、副校长、各处室联系,下可直接对接师生发展需求,不但能有效落实上级任务,还能强化内部治理工作,促推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督导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校内部的规划发展评估、学校评估、教师评估、课堂教学评估和学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监督指导学校处室和教师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尽力营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环境。
学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唤醒学校中人的自觉力,让其主动作为,学校管理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