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在中国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做好乡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教育质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奔赴西部地区,既为教育公平抓“良药”,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但是近年来,网络上对大学生支教产生了一些质疑。
据了解,当前大学生支教为人诟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部分学生为谋求自身利益参与支教,缺乏责任感使命感,违背“师德”;二是投入时间短,学生难以适应,造成“昙花一现”式支教;三是部分大学生存在吹嘘城市光环的行为,容易诱发学生逃离乡村的心态,甚至造成自卑等严重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要把大学生支教看成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大学生支教并非单纯是为了知识传递,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来释疑解惑,让贫困地区的学生看到学习的力量和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既能感受到大城市的温度,对未来充满期待,又能深入体会到家乡之美,提高他们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远远不如城市的孩子们。乡村学生很希望通过大学生支教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非常陌生。支教老师的到来则是给他们带来了看世界的机会,通过支教老师的描述,他们可以知道一些他们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在和老师的交往中,学生们会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激励他们认真读书,将来亲自去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长大干一番大事业。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无论从事教育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实践工作,都必须把工作做好。大学生们既然选择了支教,就要对自己和对受教育的孩子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首先是提高对自己服务性质的认识,大学生们要清楚自己去支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支教,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集体活动,形成镜子效应,看到自身的不足,再不断地完善自己。其次是要明确自己在支教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学生的原则,明白是“我”来适应环境,不是环境来将就“我”。对待受教育的山区孩子,始终持有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心态,明白自己选择支教就是为了给乡村的孩子带来希望和福利,并非自己只是来体验生活。除了教授山区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够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认识外面的世界,给予他们正确的鼓励和引导,让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地发展。
支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的体现。支教大学生无论去什么地方支教,都要先熟悉学生,让学生也熟悉自己。支教必须熟悉教材,这样才能给学生上好课;要明白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教学经验不足,还应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一些教学艺术;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家长们多接触,多沟通,做到相互积极配合。只有这样,才可能会“支”得到、“教”得好,取得比较理想的支教效果。
总之,孩子们受教育的权力是平等的,但是山里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生活环境明显会差一些。所以支教的大学生要用平常心、包容心和耐心对待乡村受教育的孩子,让他们的心中充满温暖。衷心希望,大学生们能将支教的正能量多多向乡村的孩子们传递,用自己身上的那一股青春的朝气,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爱和真诚让乡村的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