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王开东老师写的《谈默写而色变》一文,不禁感慨万千。记得“考纲时代”,笔者曾于2015年在《中学语文》上发表了《理性改革考题,合理引导考生——高考课标一卷指瑕》一文,表明了自己对“名句默写题”的态度:不能无序化增加考题的难度。当年考纲对名句默写的要求是“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考题却变成了所谓的“理解性默写”。
回望今天,默写之风依然盛行,甚至有愈刮愈烈之势。很多年前,语文、英语教师让学生默写。如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也开启了默写活动。数学教师让学生默写公式,化学教师让学生默写化学元素的特点,生物教师让学生背诵并默写课本,语文、英语教师让学生背诵默写的东西就更多了,不仅背诵默写古诗文,还要背诵默写作文,考场作文大多是背诵的套作。有些学校在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时甚至直接要求,“课堂前十分钟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在于背诵默写的方式对各种考试的确有效。凡是把背诵默写抓得比较严格的教师,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不错。其次,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简单,教师只需遵循“三步曲”就可以完成——下达背诵默写任务,学生进行默写,对照书本检查。既能出成绩,教学又轻松,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同时,我们也要反思,是不是考查方式和考题有问题?
有观点认为,所有学科都是以知识建构起来的,而知识建构离不开不背诵。在他们看来,“大脑里有很多通道,有的很窄,像毛细血管一样,几乎不能通行,但每天简单重复地通行,也会慢慢地拓宽这一通道…… ”。在我看来,这种以机械重复为基础的默写之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成长。至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笔者一直以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知识,而是运用知识。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批判性思维,提出新的看法和认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如果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高考分数进行,还是教育么?教育的目的不是看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知识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建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最终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并没有要求学生背诵大量死的知识。从高中数学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要求学生具有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几项能力,通过记忆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又从何谈起?
刹住默写之风,一方面要改变高考命题方式,充分考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让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