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童年经常被忽视,长大后活得像个透明人

一个对自己缺乏了解的人往往十分地没有存在感,他们可能经常会陷入空虚、空洞、迷茫的状态,类似于“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样的漂浮状态。

在生活中,他们可能会有以下感受:

(1)无法参与别人的生活

有一些人,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可能表现为退缩,躲在角落,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不知道自己对别人意味着什么。

他们就像生活的旁观者,旁观别人在生活,而无法参与其中,或者即便参与其中,也可能会游离在外。

(2)感觉淡漠,缺乏情感体验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外在很满足社会主流对人的要求,比如拥有高薪的工作,丰足的物质生活。

但是他的内心充满着难以明说的空洞,空虚和不快乐。但是,他说不出为啥。

(3)取悦别人,但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开心

当然还有一些人,人前非常的懂得体贴照顾别人、擅长逗别人开心,但是脱离了众人的视线,他可能非常的落寞。

除了知道从小取悦别人、逗别人开心会得到夸奖外,他不知道他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以及如何让自己开心。

(4)对他人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

还有一些人,在亲密关系里的互动时,你会感觉他近在眼前,却似乎远在天边,你发出的很多情感信号,对方往往视而不见。

……

以上这几类人的一个共同感受点就是:感知不到自己,缺乏存在的感觉。

这种问题表现为:对自己的感受、认识上存在大量盲点,所以经常会陷入“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等空虚、空洞的迷茫状态。

这样的状况就存在着“自我忽视”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个人养成“自我忽视”的模式,对自己如此陌生呢?

01:

从幼时的“情感忽视”

到长大后的“自我忽视”

一个具有自我忽视模式的人,可能生活在一个从小对其情感进行忽视的家庭。

这样的情感忽视可能表现在几个方面:

(1)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

这类家长往往把孩子看的太简单,他们以为孩子只要吃的好穿的好,就会发育成长得很好。

他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内心,当孩子有情绪或者感受时,这些家长往往置之不理,或者否定孩子情绪、感受的存在。

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会哭,家长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会说:“哭什么,有什么好哭的。”然后这个孩子就只能一个人在那里哭啊哭啊,哭累了只好不哭了。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孩子就会觉得用“哭”表达自己感受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就会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尽量不再表达感受

压抑得久了,他体验自己感情的能力就被大大弱化了。

(2)父母否定孩子的感受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控制欲强的家长身上,这种家长往往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会以自己的感受去要求孩子。

比如:

一个孩子生性腼腆内向,见人害羞,但她的妈妈可能不管不顾孩子的感受,命令孩子必须活泼外向,见了人就打招呼。

一个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妈妈看不到孩子的委屈,却嫌弃他无用:“为什么没欺负别人,单单欺负你?”

当父母不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而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标准去表现,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感受的正确性会有很大的怀疑。

久而久之,他就被养成了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而必须按照父母的感受来的行为模式,长大后,他就会尽量多得去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对自己的感受熟视无睹。

而且当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感受冲突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有问题的,而陷入自责愧疚的状态。

所以,一个潜在的信号就会在他心里运转:

“我不重要,这个世界是别人的”。

也许有一天他也厌倦了讨好别人,活成世界的旁观者,因为与人的链接不能给他带来滋养。

(3)父母向孩子持续地反馈出这样的信息:“你的感受不重要”

这类家长最多,他也能看到孩子的感受,他也不是绝对的专zhi主义者,但是他在持续的灌输“你这个情绪不重要”的信息。

比如,同样是面临上幼儿园的任务,孩子在哭,家长却说:

“哭也没有用,是孩子都是要上学的。”

孩子向父母发出很多请求,父母总是以很多理由拒绝孩子,比如妈妈很忙,还得洗衣拖地等等。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以为感受是不重要的,那些现实的看得见的东西才重要。

所以他们长大后容易内心空空,因为很早就与自己的情感、情绪失去了链接。

02:

“自我忽视”让我们内心荒芜

你在多大程度上能解读自己的情绪情感,你就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你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情绪、情感从小被忽视和否定的话,他就没有途径去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视角和经验。

他学会的只是父母要求他们具有的感受,而这些不是他们真实的自己,所以这些“感受”只不过是一层机械的反应和外壳。

他们内在的部分自我感受是荒芜的,他们经常用“对”“错”的分类去划分自己的情感感受,拼命的压抑和排斥那些不够“对”的反应。

这样的人对自己的探索是有限的,所以他对别人的认识也将会是有限的。

他不懂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必然也会察觉不到别人的情绪、情感,从而不知道如何跟别人互动,很多时候,他跟别人之间似乎都隔着一堵墙,没发产生真正的感情流动。

他们中有的人似乎也很热衷讨好别人,但你总是能感觉到他们的讨好其实很多都是不那么恰当的,所以也就收不到应用的效果。

本质上他们与人的亲近行为不过是来源于幼时父母的训诫,而产生的的不得不那么做的戒律,而并不是他们内心真的懂的这个人的需求,而做出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流动,所以他们并不贴心,而往往又很辛苦。

一个人越是了解自己,体察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别人,看清别人。

毕竟,自己的镜子如果是模糊的,又怎么有能力映射清楚别人呢?

所以,这样的人容易找不到存在感,因为他们似乎没有真正“活过”。所谓的活着的强烈感觉一般是要么被世界照亮自己,要么自己照亮世界。

03:

如何走出“自我忽视”

活出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要从自我忽视里走出来,重建存在感,可能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自己情绪、情感的觉察和了解

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就是他本身,不是需要被排斥的压抑的东西,相反,它们是你积极的可以信赖的伙伴,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告诉你,目前你可能有哪些需求、哪些匮乏、你的渴望、你的期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就是在这些需求、渴望、期待的推动下去奋斗的,对这些东西的回答就构成了“我是谁”“我想过怎样的一生”等问题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往往他就不再容易陷入空虚迷茫的状态。

因为他的动力被燃起了。他想去照亮世界,并且被世界照亮。

第二、重建内在评价体系

从小被情感忽视的人,一定缺乏内在的自我评价体系,他们会非常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他们常常讨好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重建内在评价体系意味着:重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重视自己的价值判断,而不是外界的价值判断。

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内在的评价体系也就不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而一定不是外界、不是别人。因此建立评价体系的标准,肯定也源自于你的内在感受和价值判断。

说到底,人生是你自己的,鞋子合不合脚,你自己最知道。

第三、学会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就是要学会爱自己。比如犯错的时候会原谅自己,有缺点的时候要包容自己,悦纳自己,受挫折时要鼓励自己,受伤时安慰自己。

很奇怪的是,这些事情我们常常对别人做,却不会为自己做,很多人都懂得如何关怀别人,却不知道关怀自己。我们被教育了很多爱别人的方式,却从来不爱自己。

比如自己犯错时,会攻击自己;自己发现自己缺点时会不接纳自己;受挫折时从不鼓励自己,而是加倍打击自己;受伤时从不安慰自己,而是加倍嫌弃自己,让自己加倍受伤。

学会自我关怀就是把关怀别人、爱别人的能力用在自己身上。

你好了,才有能力关怀别人。

当你总是在付出,而没有回报的时候,你会愤怒(尽管你压抑它),渐渐的你就逐渐关闭心门,把自己蜷缩起来,而渐渐也丧失了存在感。

第四、向世界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

需求和感受、渴望是每个生命天然具有的权利,生命的热情就是由需求和渴望构成的,可以说你越能表达你的需求和渴望,你的生活热情就越多,你也就越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一个人表达自己需求和渴望的过程,也就是他参与世界、影响世界和世界互动的过程。

你以为你做的事只是冷冰冰的事业 ,不是,事业只是一个载体,里面承担的是你的激情和理想,所谓的理想,不过是渴望。

你以为你娶得是媳妇,不对,这个媳妇承担着你的爱欲、审美和对异性的美好向往……

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你不要压抑它,你需要的是,大胆的参与到世界上来,然后把它表达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总有那么一些瞬间,你是被世界照亮着的,也有那么一些瞬间,你点亮着世界。因为这些点亮的时刻,你有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有了活着的价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透明人  透明人词条  忽视  忽视词条  童年  童年词条  长大  长大词条  经常  经常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