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不能CEO说了算守则一:了解CEO的沟通对象与沟通管道
首先,CEO们必须充分了解所需要面对的沟通对象,以及沟通管道。如果有必要,CEO甚至可以列出优先级,希望将大多数的时间花在那些对象上,以让这些人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理念、策略与做法。
守则二:定期发展CEO主要沟通讯息
在了解沟通对象与沟通管道之后,CEO则需要定期发展主要沟通讯息。他必须诚恳地告诉大众、股东、伙伴、政府、媒体等各沟通对象:我所勾勒的企业愿景是什么?我所笃信的企业价值是什么?我打算将企业带领到什么样的方向?我今年为企业所订定的目标是什么?t策略是什么?做法是什么?这些众多有关企业经营所需传达的讯息,不仅让沟通对象更了解“企业正在对的方向上航行”,也让“企业的品牌价值”更鲜活起来。
举例来说,带领IBM进行组织改造的前任总裁郭士纳,从空降IBM的第一天起就发现:公司最大的挑战既不是缺乏人才,也并非不善于创新(事实上,IBM的专利权数已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而是未能聆听客户的需求!
因此,从他上任之后,就持续对外且对内传达“重新拥抱客户”的观念――他自己将大半时间花在客户身上,倾听客户的心声与抱怨,以将所见所闻化为实际的行动。另外,他也切实要求IBM研发单位在开发技术的过程中,除了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甚至还邀请客户参与开发过程。
守则三:不勉强CEO成为别人,要让CEO做自己
在打造CEO声誉的过程中,另一项值得重视的是CEO的人格特质。每一位CEO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质――有些CEO天生就具有领袖气质,说起话来侃侃而谈,很容易赢得沟通对象,特别是媒体的青睐。当然,有些CEO是脚踏实地型的领导者,也许不是怎么善于表达自己,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实力。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CEO,我们的建议是“做自己,最重要”!
每一位CEO都有自己的个性,他应该以其最专业、最自然且最符合其作风的方式,出现在各种可能的沟通平台上。另外,CEO也不需要勉强自己成为别人。我们常看到媒体喜欢报导几位名人CEO.这些名人CEO很自然成为其它CEO所仿效的对象。但是,我们必须很诚实地说,每一位CEO所面对的产业环境、所带领的企业、所展现的领袖特质,都不太一样。对CEO而言,与其考虑自己“如何变成张忠谋”,倒不如“妥善发挥自己的特质”较为实际。
守则四:要卖CEO的故事,更要卖企业的故事
在面对媒体时,许多CEO都会面临到两难:究竟要卖自己的故事?还是要卖企业的故事?
我们必须说:两者一样重要!CEO无法完全避而不谈自己的故事。毕竟,CEO的故事有人情趣味,比较容易受到媒体的青睐。但是,如果CEO的故事发展太过头,牵涉到太个人化的内容,就必须适可而止了。如果请CEO谈谈个人学经历、价值观、兴趣等,倒还可以从个人看企业,适时地传递企业品牌特色。就怕有的CEO一发不可收拾,谈起个人恋情、政治偏好或是家中宠物,这就容易流于坊间八卦,让人们怀疑CEO专业性――有时间接受采访闲谈风花雪月,却不花时间好好经营企业?
另外,在技巧上,CEO必须练就一套本事:记得多找出个人与企业的共通之处。如果被问到过去的求学经历,就可以适时地谈一下“自己求学时怎么看企业”,或是“感觉企业有哪些改变之处”。如果被问到兴趣或嗜好,也不要忘记连接到“这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守则五:CEO应勇于面对任何议题或危机情境
别忘记!在公司运作顺境时,CEO固然是企业品牌的最佳代言人。但面对逆境时,CEO也责无旁贷。在这个时候,CEO应勇于面对任何危机,甚至是责难,理智地、清楚地且有条理地,传达企业所禀持的信念、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以及可能的处理步骤等。
最近在台湾所发生的NIKE乔丹事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在NIKE乔丹事件中,CEO最后选择站出来,坦然面对消费者的抱怨,清楚说明公司的补偿方案与后续做法,方能实时挽救企业品牌!
守则六:要定期衡量CEO的声誉成果,以做为日后改进的方向
当逐步实践上述几项守则之后,我们会建议CEO不要忘记定期衡量自己的声誉成果,以及企业品牌形象,以“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守则七:要培养工作上的接班人,更要培养企业声誉上的接班人
最后一点,我们要提醒企业负责人:当你逐步开始培养工作上的接班人,千万不要忘记,也要开始培养企业声誉上的接班人!
CEO可以为接班人适时地创造一些对外,或对内的沟通机会,以磨练其相关技巧――让接班人主持员工大会、面对记者接受采访、代表参加法人说明会,或定期与重要客户会面等,都是培养企业声誉上接班人的好方式。
谢锦添:CEO的痛苦要用“普通话”演讲
那天的论坛演讲,临时有点变动,所以演讲者只好中途将自己准备的英文演讲变成中文来说。因此,谢锦添上台伊始,便透露这个变动给自己带来的“不适”。是主办方想要考验主讲人以及其所代表企业的应变能力也好,是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使用的语言也好,作为广东人的谢先生,引用这句“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说普通话”的老话,表达了自己对于讲普通话的担忧。而正是从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猜测,谢先生应该不是个偏好突然袭击的人,而后续的演讲,让笔者更加确信,谢锦添有着很浓重的忧患意识,许多事情一定是在事前就早早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令人更加想不到的是,这个不担心自己英文演讲水平的管理者,曾经也有过苦学英文的经历。这段经历,是在接受某位记者采访时他披露的。他学习英文的心得,就是集中精读优秀的文章,拿林肯的就职演讲、《时代周刊》、《经济学人》杂志的文章逐句分析,仔细研究文章结构、词藻、语句。一、两个月后,他可以准确写英文文章,但撰写更高级的英文,他需要模仿,当然,这一样是个可行的学习方法。
后来的工作中,英文派上了大用场:他所持大部份股权的盐田国际,工作中一切应用报告、公文来往均为英文,或双语并用,实际的商业接触上,英文也是经常使用的语言。他以自己和国际接轨的经历告诉记者:“得体的英文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和说服力。”
此次演讲,随后真正的开场白,还是以他自己的亲身体验开始。他说:“我最近飞很多,从香港飞到欧洲,欧洲飞回来,中间开几个小时会,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没有办法做事,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多想问题。我想了几个问题,越想越不通,很痛苦。”接下来,谢先生坦诚地和大家“分享”起他的痛苦来。
痛苦源自变化
谢先生在演讲中,讲了自己的几个痛苦。笔者对之进行了一个简单归纳,一是环境在变化,竞争越来越厉害,利益相关者,包括工人、老板、客户都要求分享成果,要控制成本,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能不能掌控?怎么通过改变战略等继续维持增长?二是精神上的问题,要管一个机构,尤其是想搞一个人性化的组织架构,具体落实却有困难怎么办?三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和保持企业长远发展的矛盾怎么平衡?而所有这些,归结到最后,就是怎样在变动的环境中,将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发展,包括维持企业的良好发展,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延伸及企业、企业成员、整个社会全部获利。
其实,任何一个企业管理者,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都不可能不感觉到痛苦。要知道,历来“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我们只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保证将各方利益协调好。和谐只能是趋势性的,这是一个大的目标或者说是方向,就像我们要实现的共产主义,即便可以分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但对于许多阶段为之奋斗的人而言,最终也许永远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对此,谢先生也意识到自己思考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所以就难免要遭受哲学意义上的痛苦。
引发这样的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从谢先生的PPT中,我们大概能够找到一些导火索。
首先是基本背景改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高增长势头营造的环境,确实让所有做企业都非常高兴,谢锦添带领的公司,也是依靠这样的“大东风”,十多年的增长势头非常好,问题是好景不长,环境在改变,我们怎么处理呢?再比如2008年奥运会,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运动会,为什么如此声势巨大?这证明我们民族已经上升到一个阶段,进入“世界公民”,这是很大的改变。
其次是切身具体的环境变化。新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其他经济环境恶化,企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之后,有人估计中国民营企业有三条路,第一个走掉,到国外办厂;第二个卖掉,把所有的负债或者困难解决;第三条路死掉。在结合自己的经验就此给民营企业把脉的时候,谢锦添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其实步骤很简单,生存下去了就要想办法,老办法不行就想新办法,这就是创新。
再次,就是感受上的变化,无论是自然方面的还是社会方面的,而这正是体现谢锦添感性一面的所在。并且其感性,还是思维发散的那种,一旦汇聚成河便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场,让周围的人觉得确实如此。比如从深圳过来,三个小时看不到蓝天,他意识到这是牺牲环境的代价,而且是非常巨大的代价;汶川地震,温总理第一时间亲临现场,国家第一次为人民下半旗,国人第一次同时为同胞默哀,他觉得公民社会是不是到了中国,以人为本的口号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了;还有媒体开放、通货膨胀等遇到过的没有遇到过的改变。
但是,这些引发痛苦的变化,在谢锦添而言,并不是真的就一筹莫展,即便暂时缺乏具体的解决办法,至少不乏指导性的理念。据此,谢锦添轻而易举就列举出了三点,第一是要深谙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如此才能在中国这个特殊环境中求生存,明白变化如何产生;第二个要将变化造成的困难变成机会;第三是创新,寻找解决之道。
大概谢锦添已经和老外一样深爱《孙子兵法》,他演讲结束之际的文字:“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释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韧之山者,势也。”正好也成为本文很好的收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