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职业生涯“第二春”
职业发展中,总有一个让人探讨不完的话题—职业停滞,不经意间,很多职业经理人就会步入其中,让他们心生迷茫,事业没有再发展,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该何去何从。无尽的烦恼,焦虑,疲劳伴随而来。好比一棵树进入了冬天,慢慢开始枯竭。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发现,很多经理人在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都会面临一个课题:寻找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案例
张先生的烦恼 现年36岁的张先生,是某集团的网络事业部经理。从当初最基层的客户销售到现在的事业部经理,张先生奋斗了整整8年。对集团的业绩贡献自然是有目共睹,多次获得集团领导一致好评。 但现在张先生却说:现在已经觉得对自己的工作了如指掌,每天都好像在做同一件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厌倦和疲惫也随之而来。觉得自己在没有了刚工作时的意气风发,换来是平淡无味的日复一日,渐渐的对工作开始失去信心,当初的成就感也不复存在,工作业绩,效率等方面也一直平平淡淡。张先生特别希望能够回到从前,那种勇敢打拼的从前,在事业上再攀高峰。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分析
观点:职业规划专家洪向阳—《职业规划岗位资格证书》专家委员、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
陷入职业发展“停滞期”
很多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事业上到达了一定高度之后,便容易陷入职业发展的停滞区,业绩、职业发展都出现止步不前的状态。同时,也会因为年龄,家庭等各种因素,使他们更容易局限自我,能力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导致职业发展缓慢、不前,甚至有的出现倒退。
职业停滞期,一般来说分为结构型停滞和自我满足型停滞2个方面,再我们为张先生做了相关测试和深入分析后发现,他是属于结构型停滞。 结构型停滞是从组织层面上来说的,它是指由于组织结构方面的原因,而使组织中的个人难以在组织中得以继续进步,只能维持现有的工作状况。结构型停滞是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组织结构变革的时代里,有越来越多的个人陷入了结构型停滞。因为组织的结构层次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并非所有人都可以顺延梯级结构一步步向上爬。在每一个结构层次上,都是仅仅一小部分人得以超越,而大多数人只能选择留在现有的层级上,从而进入“停滞期”。并且,当我们爬向顶端时,层级越往上越少,更进一步的机会也越来越小。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结构型的停滞期。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秘籍
审视自我,寻找职业“第二春”
观点:职业规划专家蒋玮—《职业规划岗位资格证书》专家委员、向阳生涯职业规划师
出现这种现象,张先应该如何面对,如何重新唤回曾有的动力,克服这令人烦恼而又讨厌的停滞期?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提出了三条建议:
1、重新进行定位
建议张先生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显然张先生在职业发展问题上已经有些迷失方向,自己所能做的,所想做的,都处于迷茫阶段。尽管拥有强大的潜在竞争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因职业定位不清,以至于张先生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自身潜力,从而导致职业发展障碍。张先生应该重整旗鼓,科学分析自身能力和目标所在,是否还能在原有的岗位上展现一技之长,如果分析结果并不趋向于张先生的原先岗位,张先生还可以曾早考虑转职,转行。
2、巩固职业竞争力,加强自身进修
巩固职业竞争力可以帮助张先生时刻保持危机感,时刻提醒自己,自身对公司所存在的价值有多少? 当然还要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信号,是否有替代你的人出现。如果周围环境的信号出现,那么应该有必要的进行自身进修,学习自己专业方面的最近的技术知识和技能。通过所学有必要参加一些自身技术讨论、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可以加强自身在工作领域的经验,同时也是锻炼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好方法。
3、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在与向阳生涯职业规划专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后,张先生意识到目前所在的公司由于组织机构上的局限,很难再为自己创造进一步晋升和发展的空间。经过科学分析后,张先生他开始着手准备跳槽,换个更加宽广的空间。这里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跳槽还是转行,都是接触新的领域,要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要找回当年的信心、勇气,再创职业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惰性,职业生涯的无形杀手
惰性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面的惰性,如手懒得动,脚懒得抬,嘴懒得开;一种是隐形的惰性,也称为“积极的惰性”,如表面上忙得不得了,实际上眼睛懒得观察,脑子懒得思考。人性本惰!我们往往荣幸地两种惰性兼备。惰性,尤其是“积极的惰性”光顾我们时,就象“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陷进去无法自拔了。 笔者的一个大学同学任某著名家电企业区域办事处经理,手下管着五个营销主管和一批终端销售代表,该区销售额近5000万,的任务是在上年度的基础上增加30%。然而由于市场多年来杀鸡取卵式的增长,经销商已经压了大量的库存,并且由于那年该企业是个费用调整年,各项促销费用大幅度减少:原先按区域销售额2%的促销费降为1%,并且该额度还要和上个月区域销售完成率直接挂钩。于是每月完成率总是低于80%,促销费用也就越来越少,形成了恶性循环。多年以来他们习惯于以大量的促销拉动市场,而现在这杯水车薪简直让人无所适从!面对业绩的重重压力,他急,总是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半天——思前想后;他等,总是不断的和领导“磨”资源——怨天尤人!很快半年过去了,他与另外一个排名倒数第一的经理一起被下转一级。他认为业绩不好的客观因素是主要的,况且在位时在费用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也运做过好几个效果还不错的大型促销活动,于是愤而辞职。 时间可以冲刷掉很多记忆,但他几乎每次和笔者聊天总会谈起这段经历,他说他没有错,他说他很冤。而每次笔者都会告诉他:导致你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抱怨而起的惰性。 那么作为营销人,惰性是什么? 惰性是成天在办公室忙得晕头转向,却不知所以然——这是双腿惰性。 惰性是走访市场却发现不了问题——这是眼睛惰性。 惰性是发现问题却不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惰性。 惰性是缺乏和下属和经销商和终端人员和公司领导的有效沟通——这是嘴巴惰性。 惰性是等靠思想,是怨天尤人。 惰性是明知道培训重要却不想方设法去培训下属。 惰性是只在乎大张旗鼓不重视点滴积累和细节工作(就像笔者那同学天天只想着用大促销快速拉动市场,却忽视了基础工作的强化)。 作为营销人,惰性还是什么? 惰性是职业生涯的无形杀手! 秦始皇的老师自称为“中隐老人”,是因为当时流行着“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郊,小隐隐于野”的说法。如果按当时的标准,惰性可以算是比“中隐老人”还厉害的“大隐老人”了,因为它就在你的眼皮底下,可是你却很难发现它;也因为你可能总以为自己每天忙忙碌碌,一刻也不敢懈怠,但没想到惰性已经在你身上蔓延。很多时候,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才会蓦然惊醒:原来疲于奔命却在做着太多的无用功;原来梦想的车子房子金子,到现在却一个“子”也没有;原来理想着成为商界名流,而今却可能还“不入流”。 两种方法,使惰性无法近身 惰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惰性缠身却毫无知觉,可怕的是知道惰性却不知道这个杀手的厉害。如果你能洞察它、重视它就不怕找不到克敌制胜的绝招。 1、自我刺激法 这些年流行的《狼图腾》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蒙古草原春天的蚊灾遮天蔽日,蒙古战马为了抵御蚊子的攻击,常常会逆风狂奔,用速度将恶毒的蚊群远远抛在身后。惰性像蚊子,缠着我们,吸着我们的血;惰性又不像蚊子,因为它不声不响,不痛不痒!所以克服惰性首先必须刺激自己,笔者多年以来一直实践着自我刺激法,它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回头看: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坐在灯下,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我会猛然发现:学校出来都快十年了,可还是离成功很遥远。当初“今日商院学子,明日商界名流”的梦想还是象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人生有几个十年?再过十年是否我还只能过着温饱生活?回头看,我冷汗直流。 (2)向前看: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当初的梦想是否现在已打了一次又一次折扣?距离理想我还差“几米阳光”?往前看,我忧心重重。 (3)向左向右看(横向对比):“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造就了太多事业有成的同龄人,可我呢?还在“金字塔”的中下层四处突围。到街上走走,看高级轿车来来往往,却找不到我家的QQ!到繁华都市看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却看不到自己“尽欢颜”!人比人,我痛定思痛。 2、PDCA循环法 营销人的职业生涯,惰性如影相随,刺激让我们保持应有的警惕。但光有刺激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刺激之后,运用PDCA循环法,使自己不断更上新台阶。 (1)“P”指Plan——计划。作为一个营销人如果工作没有计划性,将很难有好的思路,在竞争中必然处于被动。计划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和中长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计划的制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抓大放小,并且尽可能简单化。例如作为一个营销部经理,你准备一个月之后新品牌推向市场,你现在要做的大致就是五项工作:详细的市场调查、品牌定位、营销策略制定、人员招聘与培训、营销管理制度化建设。 第二,目标明确。 第三,必须考虑到计划的可执行性。也就是在制定计划之前应该进行详细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 另外,为了时时提醒自己,最好在你的案头或提包里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用于计划的推进或备忘。 (2)“D”指Do——执行。我们深有体会的是:往往美好的计划制定了一个又一个,而真正执行到位的却少得可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但计划的执行却往往是“开头容易坚持难”。那么如何确保工作的有效执行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第一、执行力修炼。学习执行理念、执行方法,使自己由内而外地提高执行力,养成“认真做好每件事”的工作作风。 第二、痛定思痛话执行。通过前文提到的“刺激三法”,使自己痛下决心认真执行,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第三、深思熟虑后公众承诺。陈安之先生在《决不裸奔》一书中建议人们重视公众承诺,如果达不到目标就去裸奔。作为营销人,我们不宜随便公众承诺,但在重大任务执行前,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准备后,就应该大胆地在团队中进行公众承诺,给自己压力,使自己绷紧神经,让惰性无机可乘。 第四、把自己置身于企业制度或执行机制的约束下,不搞特权。很多团队的领导者为了体现自己的“独尊”地位,往往会把自己凌驾于团队制度(比如考勤)之上,而这种特权往往就是一个温柔陷阱。 (3)“C”指Check——检查。在整个PDCA循环的过程中,监督检查至关重要。检查一般包括“自检”和“被检”。一方面我们要“日三省乎己”,通过不断的“自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由于营销工作灵活性大,导致“自检”往往很难坚持,因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优秀的监督检查机制中。如果你是在一个机制完善、营销管理到位的企业,或者你的领导是个“盯人高手”,那你是很幸运的,你几乎可以不用担心惰性的袭击,这就是所谓的“优秀的企业可以让平凡的员工成功”的道理。否则,你应该着手建设或建议企业建设优秀的监督检查机制,形成多渠道的监督方式,为每个人建立一个“防惰墙”。 (4)“A”指Action——行动。检查之后必须采取行动:一是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二是对成功的经验进行标准化,形成可以推广的模式。三是对未完成的工作分析未完成的原因然后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PDCA是个循环的过程,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我们无懈可击、远离惰性,成就不平凡的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