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要注意控制激励的成本,必须分析激励的支出收益比,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 从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激励思想和措施经历了下列变化: 从着重外部控制(恐吓与惩罚为主)转向从内部引导(满足雇员内在需要); 从使用硬性措施(严格控制)转向软性管理(培养让员工自觉自发的环境); 从依赖相互独立的激励措施转向整体配合的激励策略; 从只注重短期激励效果发展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并重; 从他励思维方式(由管理者激励下属)转向自励思维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激励因素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组织结构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甚至在每个人的不同发展阶段,激励因素也会有所不同,对激励因素的分析,将有助于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 采取两种甚至几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措施是有其道理的。从低层次的个人需求来讲,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从公司利益考虑,从事简单劳动的打工妹,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她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注重精神激励(如优秀员工奖)和工作激励(如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激励要建立在客观的评估之上 误区三:只要建立起激励制度就能达到激励效果。 一些企业发现,在建立起激励制度后,员工不但没有受到激励,努力水平反而下降了。某公司推出“年终奖”的计划,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
(2)可能带来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由于股票期权的收益取决于行权之日市场上的股票价格高于行权价格,因而可能促使公司的经营者片面追求股价提升的短期行为,而放弃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投资,从而降低了股票期权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3)国内现行法律对实施期权的股票来源问题还存在障碍,因此,尚有待于相关的政策法律出台。 股票期权激励模式比较适合那些初始资本投入较少,资本增值较快,在资本增值过程中人力资本增值效果明显的公司。 二、虚拟股票激励模式 虚拟股票模式是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虚拟”的股票,如果实现公司的业绩目标,则被授予者可以据此享受一定数量的分红,但没有所有权和表决权,不能转让和出售,在离开公司时自动失效。在虚拟股票持有人实现既定目标条件下,公司支付给持有人收益时,既可以支付现金、等值的股票,也可以支付等值的股票和现金相结合。虚拟股票是通过其持有者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将他们的长期收益与企业效益挂钩。 虚拟股票与股票期权的差别在于:(1)相对于股票期权,虚拟股票并不是实质上认购了公司的股票,它实际上是获取企业的未来分红的凭证或权利。(2)在虚拟股票的激励模式中,其持有人的收益是现金或等值的股票;而在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条件下,企业不用支付现金,但个人在行权时则要通过支付现金获得股票。(3)报酬风险不同。只要企业在正常盈利条件下,虚拟股票的持有人就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而股票期权只有在行权之时股票价格高于行权价,持有人才能获得股票市价和行权价的价差带来的收益。 虚拟股票激励模式的优点在于:(1)它实质上是一种享有企业分红权的凭证,除此之外,不再享有其他权利,因此,虚拟股票的发放不影响公司的总资本和股本结构。
大多数公司不仅希望能够长期保有员工,还希望他们全心投入工作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通过提供员工优厚的薪资、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激励员工对公司许下宝贵的承诺。但是,很多公司的激励方法却不奏效,无法留住员工离去的脚步。即使留住了员工的人,也留不住员工为公司全力以赴的心。 造成这种情形的六大原因为: 1.误以为忠诚度等同于承诺。 有些员工只是为了享受年资越高所带来的越好福利,或者因为离开公司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等,因此决定留在公司直到退休为止。从员工的离职率来看,这种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高,但是不见得对工作尽心尽力,而且通常不具有创意,比较容易拒绝改变。要掌握员工对公司承诺的程度,除了员工留职率,公司还必须测量员工的生产力、创意以及态度。 2.误以为薪资是所有问题的答案。 优厚的薪资当然重要,但是许多其他的事物同样是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要素,例如奖罚公平、工作具有发展性等。 3.误以为公司给的就是员工想要的。 不同员工被激励的方式不同,例如年轻工作者比较重视拥有自主权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工作者比较重视工作与私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老年工作者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及分享公司的利润。公司不要以相同的方式激励所有的员工,在拟定激励计划前,要先花时间了解员工间的不同。 4.误以为满意度等同于承诺。 有些公司认为,当员工抱怨时,公司解决他们的问题,便能提高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他们对公司的承诺。结果公司一下子换掉走廊上老旧的饮料自动贩卖机,一下子更新办公室的座椅。做过头时,员工可能牵着公司走,逐渐把办公室变成舒适的工作场所,而不是具有生产力的工作地点。公司应该与员工的意见领袖,共同讨论整体的策略,把宝贵的资源运用在解决系统性的问题上,而且员工也必须负起尽力配合的责任。
其实,“严厉”的做法存在着一些难题,压力会引起反抗,诸如压低产量,巧妙有效地怠工,敌对情绪,在充分就业时期,这种严厉的做法尤其难于奏效。“温和”的做法也有困难,它常常导致放弃领导——为了相安无事,却导致对工作的漠不关心,人们不断地期望得到更多的东西,而贡献的却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就问了:是不是应该胡萝卜加大棒更好些,如老罗斯福所说:“言语温和,但手中拿着根大棒。”于是就有了新的观点。 新观点(y理论): (1)领导管理人员要负责为了经济目的而安排生产性企业的各项要素——金钱,物资,设备,人员。 (2)消极被动和抵制组织需要并非人的天性,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在组织中获得的经验。 (3)发展的潜力、承担责任的能力、愿意把行动指向于组织目标,所有这些全都存在于人们身上,而不是由领导人员加到人们的身上的。领导人的责任在于使得人们有可能自己认识到并发展人的这些特性。 (4)领导管理人员的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对组织条件和作业方法进行安排,使得人们能够通过把他们自己的努力用于组织目标,而最好地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 这主要是一个创造机会,发掘潜力,消除障碍,鼓励成长,提供指导的过程。就是彼得·德鲁克所谓的“目标管理”。它不同于“控制管理”,也不像“温和”的x理论通常会发生的那样放弃领导,降低标准。 有一种说法:x理论完全依赖对人的行为的外部控制,而y理论则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这种差别就是把人作为孩子来看待还是作为成年人来对待。 人们往往把推行新观点的未能取得成功归罪于“贩来的新思想”。其实他们所谓的推行只是在其旧理论预设的框框内的应用、推行,用控制的思路来推行授权、放权就不能成为有效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