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为了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设立部门奖,奖励依据为部门考核分。 3、培训制度的设计 对员工的培训制度包括对项目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的培训,培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知识技能类、基本素质类和能力类。知识技能类包括项目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都应掌握的通用知识如公司概况、产品知识、客户服务、客户管理、英语、电脑等专门知识。项目人员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包括管理基础、计划控制、项目管理、现场管理、工作流程管理、沟通等,营销人员应掌握的专门知识包括市场研究、市场调查、市场分析与定位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等。项目和营销人员还应掌握基本素质类知识包括社会礼仪、自我形象设计、团队合作精神等。 “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核心 大多数公司不仅希望能够长期保有员工,还希望他们全心投入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通过提供员工优厚的薪资、舒适的工作环境等,激励员工对公司许下宝贵的承诺。但是,很多公司的激励方法却不奏效,无法留住员工的脚步。即使留住了员工的人,也留不住员工为公司全力以赴的心。 造成这种情形的六大陷阱为: 1. 误以为忠诚度等同于承诺。有些员工只是为了享受年资越高所带来的越好福利,或者因为离开公司所要付出的代价太高等,因此决定留在公司直到退休为止。从员工的离职率来看,这种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高,但是不见得对工作尽心尽力,而且通常比较不具有创意,比较容易拒绝改变。要掌握员工对公司承诺的程度,除了员工留职率,公司还必须测量员工的生产力、创意,以及态度。 2. 误以为薪资是所有问题的答案。丰厚的薪资当然重要,但是许多其他的事物同样是激励员工的要素,例如奖赏公平、工作具有发展性等。 3. 误以为公司给的就是员工想要的。
到现在,年终奖已经发过了,一年一度的离职高峰和招聘高峰也将渐渐过去。在这周而复始的现象背后,有太多的问题值得管理者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很多员工在领完年终奖后选择离职,这其中不乏关键员工。那年终奖对企业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员工奋进的动力,还是离职的催化剂?如果年终奖不能作为有效的手段激励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那又该如何进行员工激励?在笔者看来,很多企业将年终奖作为留住人才的核心手段是不现实的,很多时候都会事与愿违。在新的一年,对于员工激励,企业需要做的是奖在平时,而非奖在年终。 对于员工而言,丰厚的年终奖固然很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留住员工,但如果平时没有做好激励,员工同样也会流失。虽然企业有一定的人员流动率是正常的,但如果关键员工流动率较高的话,就是不正常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一些关键员工流动率高的公司,常常会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老板平时对待员工的态度是不冷不热,对其发展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甚至有时还想些办法克扣一下,等到年底的时候发一些奖金作为安慰奖。殊不知,此时的安慰奖金跟老板在员工心中的负面形象比起来,就没有了温暖的味道,取而代之的则是理所当然。 员工激励要重视平时,并不是说要将年终奖取消,而是管理者要在平时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多用心研究一下怎样才能留住关键人才,什么样的员工激励制度最有效。笔者觉得,没有一种员工激励制度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必须要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要体现出心的存在。对于职场人而言,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上班,因此员工对其工作的环境及周边的人是存在感情的,而这种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员工继续工作下去。如果没有这种感情的存在,员工就会很容易选择离开。
美国加州的航天器生产公司,决定在圣诞节用火鸡作为员工的圣诞礼物,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这看起来很美。然而,一些员工注意到他们的火鸡比其他同事的小一些。很快,那些拿到小一些火鸡的员工便认为他们是因为工作表现差而受到处罚。 当然,管理者不能容忍这样的误解继续发生。圣诞节火鸡的供应商被要求在第二年提供同样大小的火鸡。不幸的是,火鸡供应商不得不告诉航天器生产公司老板,上帝没有让所有的火鸡都一模一样,让他们提供相同重量的火鸡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要做的是——在每一只火鸡上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火鸡的重量并不能反映出你过去一年的表现。” 但抱怨又继续发生,情况变得更糟了。一些员工说他们想在火鸡和火腿中间选择,其他人希望一个果篮,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发现有必要雇佣一个全职火鸡管理者!最后,这个一年一度的火鸡计划破灭了,而这时管理者又发现一些员工竟然从盒子里把火鸡倒出来,装入公司的物品,偷偷地溜之大吉。 这就是“公平”奖励的后果。它达到了公平奖励的目的了吗?显然没有!它既没有增加员工的品质和道德,相反的,它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同样的奖励,看上去很公平,其实它并不是。 因此,如何鼓励和奖赏那些应该激励的优秀员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着重奖励那些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做到“奖有所值”;二是要明白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奖励,即“奖有所得”,奖到点子上;三是奖励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奖出“新道道”。
千万不能墨守陈规!要学会“因人、因时、因事激励”。 老板为什么要单独在每个人碗底放红烧肉,而不是端在桌子上大家共分享?红烧肉单独放在每个人碗里产生的激励作用和放在桌上共享的激励作用,究竟哪个会更大一些?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激励,在获得有效激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因为这种激励而产生自豪感、成就感。故事中的老板这么做,意在激励每一个人,而那位老板的做法妙处在于,他让每个员工都感到这份激励只是针对自己。如果红烧肉放在餐桌上共享,激励的效果当然有,但是,一定比单独放在碗里而使员工获得激励的效果小。 这样说,有什么理由吗? 用激励每个个体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一定比用激励全员的形式起到提升团队绩效的激励手法更为有效。因为后者,激励手法单一,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效果(个体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同的)。而达不到激励每个个体的目的,个人的绩效就不会最大化,个人绩效不最大化,团队的绩效又何能最大化呢? 有人可能提出,老板虽然使用的是前一种手法,即激励个体,但老板也是给所有的人红烧肉呀,这与放在桌上大家共享有什么区别? 的确,仅仅注重形式上的个体性是不够的,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吃红烧肉的,就算每个人都说红烧肉好吃,但是吃的时间长了也会腻的,红烧肉的故事里,“红烧肉”只是一种象征,管理者在激励每个个体时,一定要把握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每个时期的不同需求,只有这样,好的形式结合有针对性的内容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