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歆
3月9日,上证指数下跌3.01%,深证指数下跌4.09%,创业板指数下跌4.55%。新入场的投资者不免有些心慌。但如果把视野半径拉得大些,则会有不少让人安心的发现。
在近期举行的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竞选中,全球投资者正在赶往中国资本市场并为之投票,冠军似乎呼之欲出。
竞选其实是虚拟的,但是资金加速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却正在真实发生。
港交所数据显示,2月份,A股市场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吸引了8500亿元人民币的买入资金,高于前一个月的5060亿元和去年12月的4500亿元,数倍于去年2月份的3312亿元。3月份第一周,资金呈现加速流入,沪股通和深股通单周合计买入额接近2400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央结算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境外机构债券托管量为1.95万亿元,较1月增长657.17亿元,为外资连续15个月增持。
笔者认为,在全球投资者避险需求快速上升时期,资金凭借本能快速且持续加仓中国股票和债券资产,是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景投下的信任票。这一票的宝贵更在于,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是在战“疫”和复工复产的“双线作战”中,凭借实打实的超预期表现赢得的。
对于海外避险资金而言,选择中国资本市场,首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攻守兼备”,兼具成长性与安全性。
就中国经济结构而言,其有着强大的内生性增长力,可谓“进可攻退可守”。具体而言,包括持续释放的消费潜力、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断加快的扩大开放等等。
这些核心要素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以及无波动升级发展赛道的能力。2月初,受限于春节假期以及疫情防控需要,中国产能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出现了短暂不足,“蝴蝶效应”传导至海外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也遭遇供应链中断、交付延迟等问题。由此可见,中国产能的恢复不仅是重启中国经济“发展键”,也是激活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其次,中国经济在战“疫”与复工复产双线推进中,充分展示了政策的张力、资本市场的韧性。
1月下旬以来,中国经济虽然不可避免的受到疫情扰动,但宏观政策选择了“升维”应对,金融、财税、就业、外贸等政策打出漂亮的“组合拳”;且勇于在战“疫”的同时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从而将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发展还顺势而为,通过政策引导,将战“疫”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推进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这一点也从资本市场的表现中得到印证。
春节后A股市场复工以来,虽然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股指表现有所波动,但是一个多月以来仍旧实现了逾7%的增长,且在线教育、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智慧农业、乡村振兴等传统产业转型,均已率先吸引了资金的大规模流入。
近阶段,多家海外投行上调中国股市评级,笔者认为,这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还将不断释放密不可分。
3月1日,新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发展不仅拥有了更丰富的法治供给,还将发展路径进一步明晰。同时,有高度、有温度、有速度的配套举措相继落地: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目标明确,新三板综合化改革方案已经演进到细节,上市公司提质按部就班……这些改革举措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因为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改革所追求的是为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杠杆撬动力,形成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正如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去年8月份所做出的判断——“不投资中国非常危险”。因为“不投资”不仅意味可能被海外市场资产贬值的恐慌所“传染”,更意味着失去分享“中国增长”的参与权。
职业经理人为您推荐更多资讯:职业经理人培训 人力资源师 个人修养 面试时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