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企业的老总会比较在意两件事情:一、如何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使公司能够保持现在的竞争优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二、如何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能够基业常青,永葆青春。我们曾经接触的一家电力建设的企业就是这样,总经理本人对企业文化很有见地,也非常的重视文化建设,他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比较系统,宗旨是“缔造精品,以义求利”,核心价值观是“人才为根,诚信为本,客户为尊,拚搏为魂”,另外企业理念里还有企业远景、目标、质量方针等。这位总经理对企业文化很有理解,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在大量实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企业哲学思想,包括“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义大于利、义利结合”等。企业为了创造学习与创新的文化,在公司内部设立“项目管理学院”,专门用于企业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尤其加强企业文化的灌输与执行,使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企业文化的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实践阶段”,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企业文化的理念有多好听,多深奥,如果转化不成员工的行为,都会成为一种形式。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践,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企业的制度、流程、策略等各项行为上。构建企业的理念体系并不是难事,困难的是如何把这样的思想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的日常行为,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企业文化建设就处于更优秀的“实践阶段”。五、省悟阶段。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企业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产品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业文化会得“精神分裂症”,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应该遵循什么。
文化是同方未来发展的基石为更好地实施技术创新与技术孵化、产业化,同方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创新孵化体系,通过非常生动的产业实例和每年一个新台阶的优秀业绩,来树立员工的“大事业”思想和不断创新、不断攀登的意识。使员工们在工作中,真正意识到自己所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或是市场推广活动,而是对企业、产业乃至国家都有重要意义的工作。这个意识树立起来了,人才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共同价值观才能不断在员工中发展与巩固。同方独特的企业文化源于清华,正是这种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影响了同方的创业者,影响了同方的文化理念。清华的精神就是要做第一,要精益求精,同方作为一个清华的产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树立同样的目标。同方内部每一位员工都有着做“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梦想。有了这样的一个目标和同方5年来凝炼而成的企业文化基础,同方在各方面的工作,如人力资源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企划工作,都在向着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目标前进。清华同方经过5年多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已清晰地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要管理好这样一个日益壮大的集团型企业,需要一种凝聚力很强的企业文化为基础,而同方的12字文化在同方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以事实证明了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同方前五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之而来的第二个5年乃至更远的目标已深深烙在同方上下每一名员工的心中,“世界一流”的目标可以说就是同方文化经过5年的发展和其内涵的不断充实的必然结果。而在今后同方的发展中,同方文化仍然是公司发展的坚实后盾,是同方培养创新成果和新的竞争力的基础,在资金、技术的背后,文化是同方未来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动力所在。
一、我国加入WTO已经两年多,学术界和企业界为了迎接入世对我国企业的挑战,提出了企业文化创新的概念,即创新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很多人认为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努力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继承和发扬传统企业文化,甚至有人专门拿国外的企业文化与国内传统企业文化相比较,从中指出传统企业文化的缺点和弊端,进而对其进行否定和抛弃。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它就会水土不服,所以我们在引进西方先进企业文化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一味强调西方企业文化的有效性,忘记传统企业文化的精华,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国内很多企业用引进西方企业文化的方法来创新我国企业文化,并遇到很多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应考虑一下我国的传统企业文化。二、我国历代君王都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产生的历史非常久远,但发展十分缓慢。这就形成有鲜明特点的传统企业文化,它对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国传统企业文化的特点。1、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文化思想,其实质是伦理文化,道义文化,只要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害冲突。因此,在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必然也是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汉代大儒董仲舒也说“要重视道谊,不谋利益,不计功利”。把“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进一步落实到行动上,儒家反复告诫人们“摆正”义和利的关系,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
对企业来说,仅仅有文化,并没有任何意义,将文化作为行动的准则,才是关键。在进行企业文化导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这是任何企业在变革过程中都需要经历的阵痛,但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之间的区别就是,因阵痛而放弃的企业,往往都无法获得成长,而挺过阵痛的企业,最终都成为受人尊崇的楷模,因此,如果缺乏决心,企业文化最终只会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