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煤,从时的亏损企业,到的销售收入时间,从千名之外跻身行业四强,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完成销售额19.5倍的增长;国内第一个向奥组委捐款的企业;“航天员专用乳制品”;借助“摩根”,在香港成功上市;策划“超级女生”“全家总动员”事件营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蒙牛靠的是什么?华为,一家在国内相当低调的企业,却让国际竞争对手刮目相看,并成为专家的研究课题,也成就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多次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而掌声和荣誉的背后暗藏着什么法宝?东风日产,乘用车销量只有6万辆,同比下降6.6%,市场占有率只有2.6%,第一次跌出了行业“十强”,甚至逊色于出生不过五六年的本土汽车企业奇瑞。前8个月,局面逆转,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62%。东风日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近年来,中国市场的舞台上,好戏连连,虽然它们的形式各式各样,可能是中国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流行的,也有可能是带有西方烙印的,甚至是中西合璧,但是总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幕布之后支撑着它们,那就是:企业文化。理论界认为:产品竞争力来自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来自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来自理念竞争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真实可感。正如所有人在实践中看到的,文化并不能解决企业怎样生存以及如何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但是它却可以解决企业如何长期发展的问题,使企业基业长青,成就百年老店。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它应该是固定的、稳态的、持续的。随意的变化,就会破坏企业的社会认知和团队认同。更不能“一朝君子一朝臣”,随着领导层人选的变化而变化。这个问题对民民企业来说,也许不是问题,所有制结构的稳定,决定了决策层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可以保持起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但在委托代理机制下运营的国有企业,却是一个棘手的现实难题。经常听到一句话:企业文化首先是老板文化,老板的文化决定了企业的文化。这似乎成了公理。确实,企业的创始人、大股东、决策者,对一个企业的文化形成起着关键性决定作用。他们的高度、视野、倾向,对企业文化的内涵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所有制形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外部环境不同、员工结构不同,老板文化对企业文化的作用机理就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常说“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没有柳传志联想就不是今天的样子。”创业初期和民营企业,核心领导者是企业的灵魂,是文化的总设计师,企业文化无可回避地体现出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把领导层的个人风格直接转化成团队共同意志,也是顺理成章。但企业进入到规范化、组织化阶段,核心领导者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在文化建设中更多应该是推动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因为委托代理关系和任期制的限制,如果一味从传统的“立功立言”思维出来,非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推出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理念口号,“城头变幻大王旗”,后任推翻前任,形式大于内容,常常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回顾我们发展经济的历程,为什么我们在第二产业屡屡踏空?就因为我们习惯于用工业文明,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信息文明中,“明天意味着重大事件”。未来既似乎不可预测,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那么怎么让它确定呢?答案应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新时代的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确定性来对付明天的不确定性。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更多地是由超越现实的抱负和在低投入产出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来维系的,很少是由工业的文化或制度的承袭而维系成一体的”。因此强调,“如果要解释索尼、本田或雅马哈公司的成功,真正应当研究的是它们在善用资源方面的特点,而不是管理方面的特点。西方管理人员不应过分重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而应确保本公司有充足的奋力拼搏能力,促使大家不懈地追求更好地利用资源的机会”。3、虚拟文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就是虚拟,就是与信息紧密挂钩的高智能性知识密集型产品和产业。企业经营的虚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既增加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的硬设施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其二,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由订货或合营方式来成。由此可见,企业虚拟文化的要旨在于具有灵活、柔性、合作、共享、快速反应、高效输出等素质。康柏、耐克、可口可乐等美国公司就是虚拟经营的典范,它们不断地制造概念,通过概念来进行市场扩张。
然而,企业文化界的现状,让真正关心企业文化的人们却足以心寒。笔者曾经经历过一起真正的企业文化咨询案例,当一些头顶着炫目头衔的专家和学者,在企业走马观花一遭,酒桌与舞厅的留恋徘徊,在宾馆中闭门造车,而后打造出的企业文化巨作洋洋洒洒千字万言,以求能够混得大把的雪花银子。但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就真的是企业文化吗?非也!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没用调查就没用发言权”,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中的。对于企业根本就不熟悉的哪些专家学者,他们只是纸上谈兵的“赵扩”和“马谡”,其才智只是局限于夸夸其谈的坐而论道。而如何建造理论与实际的桥梁,真正地将企业文化的理论应用于当中,这是他们最致命的地方,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弱点。因此,企业文化人必须正视现实。当前,企业文化没用多少可以值得炫耀的成就,众多的企业文化人不过是前行的探索者。成绩只是代表了过去,前方的路依然那样的遥远与坎坷,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付出与努力。“桃李不言,自成蹊跷”,相信最后的成功是属于寂寞中搏击风云的雄鹰,而不是在骄傲炫耀翎羽的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