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杂谈:企业文化的误区 构建企业文化为什么这样

        企业文化,大道无形,看不见也摸不着,让不少管理者感到很“虚”,不知道如何下手,文化建设重点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使得很多企业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最终变成口号式的结果。从概念上讲,企业文化又称为公司文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代初。它最普遍的定义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它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由此可见企业精神和企业管理哲学是核心,而管理哲学虽然似乎有章可寻,但必须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来形成,企业精神更不是企业领导者说了算的。它是企业广大员工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的,领导者有意识的概括,总结和提炼而确定下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有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企业宝贵财富。因此从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已经可以看出,员工在其中的地位重要。没有了员工的参与,所谓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而已。企业文化离开了员工固然不行,但从员工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企业文化的呢?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曾经做过一项历时3年的关于员工离职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员工离职和钱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相反,更多的主要原因是感觉企业没有给他一种归属感,例如和中层领导的不和,其中包括管理者说话技巧不好等因素;员工的工作做好了却没人表扬,没人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从每个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比例来看,在工作场所的时间占了一天时间的1/3的,如果加班或者其它原因的话,占的比例更大了,可以说每天在工作场所和同事相处以及进行一些与所在企业有关的活动所化的时间往往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长。

        企业文化是什么?你不需要知道得太复杂。但你至少要知道:企业文化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部分是价值观,外在的部分是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价值观的是核心,表现形式是外壳。价值观是本,表现形式是末。企业在文化上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本末倒置。比如,成功建立过企业文化的公司容易渐渐忘“本”,而把“末”、把表现形式当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来坚守。蓝色巨人IBM就犯过这个错误——IBM创始人汤姆沃森要求员工穿正装,表示对客户的尊重。久而久之,员工把着装正式、规范当作了企业文化——尊重客户。被请来拯救IBM的郭士纳发现:一方面,其实客户自己已经很少穿西装和白衬衣了;另一方面,IBM曾经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只是在装样子。郭士纳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除了已经成为IBM图腾的着装规范。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的郭士纳看在,他只是回到了沃森的本意:尊重你的客户,选择合适着装。又比如,一些企业在向成功企业学习文化时,先不学“本”,而是学“末”。中国许多企业在推行因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倡而出名的强制排名来进行绩效考核。其实,采取什么方式考核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以前的方式不起作用,很可能有方式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些问题不解决,换什么方式耶没用。其实韦尔奇说得很清楚,强制排名之所以能在通用电气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在我们的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绩效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的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韦尔奇斩钉截铁的说:“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有了强制排名,不一定就有了绩效文化。就好像,大家都穿西装的IBM,并不一定有尊重客户的文化。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是中国对商人的传统定义,这种定义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产人类对有产人类的阶级仇视。在大多数人的眼时里,奸商总是在肥头大耳的脸上长着一双细长而狡诈的眼睛。他们总是在别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见死不救,在别人孤立无援时落井下石。他们象葛朗台一样吝啬小气、象妓女一样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他们在“诚信经营”的店面里以次充好,在“童叟无歁”的招牌下缺斤少两。“文革”时期主席把中国人的职业等级与社会地位分配并明确划分为“工、农、兵、学、商”,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领袖对商人的厌恶和蔑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对金钱的观念的转变,这五个等级被改变为“工农兵--学商”。不管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改变和调整,“商”已经是现代人奋斗的最高目标了,而人们对“商”的态度或对“商”的理解也已大相径庭了。但“商”的本质却永远是“利”,只要有对“利”的“欲”望存在,从商的人就必然会被“熏心”。而在现在社会下的商人们的“奸”却做得越来越“忠厚”,越来越“诚恳”。这种新奸商们的典型造型无非是:1.大企业家的形象;2.大慈善家的形象;3.大人物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大企业家。1983年创立的世界500强之一,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却因做假帐达71亿元而被调查后破产;安达信一直被视为是世界最讲诚信的,以严格正派的特色而成为全球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代理美国2300家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全求84个国家设有分公司,390个分公司,4700个合伙人8.5万个专业人员;但由于在对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审计中造假欺骗,而于8月宣布退出从事了89年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这是轰动美国也轰动世界的案例,但在中国仿佛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在意或者在意之后马上就会轻易地忘记掉。

        春节前,宴请公司高级管理层晚餐。席间,大家谈笑风生,围绕着公司一年来的变化这个话题,谈得兴致盎然。为了不使这顿晚餐太过工作化,我几次想扯开话题。然而每每都会被不由自主地拉回来。谈着谈着,我也不禁被大家的话题和兴致所感动,深切感受到这于一年前公司的“中心语言频道”已经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语言是人类的特殊功能。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通过语言得以体现。企业,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个体,其独特的语言表现便是每个企业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不难发现,任何一个企业的语言都是多姿多彩的,其中的主旋律则起关键作用,即所谓的“中心语言频道”。这个“中心语言频道”是指企业员工在上班期间的茶余饭后,自发地聚在一起闲聊时,以一种习惯性的交流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固定的话题倾向。走进某些企业,常常可以听到员工对于当天的生产质量、客户反馈、新品进度以及质量难题等,不时地在交流反馈,其中夹杂着路边新闻,家务轶事花絮等等,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愉悦的,自然的,构成了企业的一道健康、和谐、向上的亮丽风景线;然而,也会遇到这样的企业:上班期间,员工们三五成群,说三道四,人前背后拨弄是是非非,对于公司则是牢骚满腹,但对于自己工作的分内事却又习惯于推三躲四,凡此种种,该是一道令人烦心的风景线……可见“中心语言频道”就是公司文化的风向标。作为管理者,要想办法调节好这个风向标,使其朝着企业期望的方向转换,成为公司发展的动力源和员工身心健康的营养素。就事论事,淡化“是非”之争员工来公司就是做事的,管理的奥妙就在于如何使员工确立对事情负责的态度,专注于手上的“活”,而非游离于“事”之外,在做“人”上下功夫。因此,管理者应该开宗明义,引导员工把“中心语言频道”集中到如何把事情做好上面来,怕就怕企业的语言在“人”的是非圈子里兜,使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反而节外生枝、事倍功半。

关键词:杂谈:企业文化的误区,构建企业文化为什么这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误区  误区词条  杂谈  杂谈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