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赵国长期的战争粮食不足向齐国借粮不成。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赵王意在速战速决,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增兵二十万攻秦。
经过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了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大败。四十几万士兵投降白起。白起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小兵回赵国报信。攻心为上,赵国上下形成恐怖氛围,进而施行灭赵之战。
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胜败是情理之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是这场战役的秦国压倒性的胜利,完全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1. 综合国力上秦国通过商鞅实行变法,通过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奖励耕战,对秦国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整合。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秦国秦昭王时期范雎相国采用的远交近攻外交策略,积极分化和邻近国家、优势兵力进攻邻国。
赵国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赵国单独消灭中山南北连起。赵国胡服骑射之后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和军事实力,赵国是唯一单独抵抗秦国侵略的强国。 所以秦国和赵国间的战争史避免不了的战争。
2.决策(国君)方面
上党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地区,秦国攻击东方六国必须占领上党郡。上党17城对赵国而言天上掉馅饼,天上掉馅饼不是那么好吃。那是秦国辛勤“劳动”成果,秦国不会善罢干休。只是秦国不得人心上党郡郡守让给赵国。赵国而言这是火中取栗,但是赵国应该是积极备战。秦国而言上党郡是烤瘦了鸭子飞了岂能善罢干休。所以秦国是目的非常清楚一定要占领上党地区,所以战争时不可避免。秦国的远交近攻扩大地盘,赵国是否接收上党没有必然联系。
秦国伐赵之前,秦王即遣使韩、魏两国软硬兼施,使两国不敢救赵,孤立了赵国。特别是对待赵国使臣方面秦国方面做好了文章。秦见赵换将,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畏惧白起为将,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看出已经做好了敌人情报工作和自己的保密工作。
赵国而言综合国力不如秦国,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外交阶段的结果,最好的方法积极连横借助楚、魏等力量避免打无把握之战。赵国统治者是侥幸心理不积极备战,所以仓促应战被动作战,以至于不得不营垒对峙秦军。初战不利,赵国统治集团遣使赴秦试探求和,下下策就是派使臣去秦国。秦国在加紧进攻的同时,厚待赵使大做文章。这使得其他五国看到赵国对秦国无战意,而且加重了赵国的侥幸心理。情报和保密工作方面是赵国不知敌人主将是谁,情报方面远远落后于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