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平原君究竟该不该为长平之战的爆发负责?

战国后期,秦国虽然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但是赵国由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相关改革,因此赵国的国力也不容忽视。比如秦昭王就是赵武灵王派人护送拥立的,这里且不管赵武灵王这种投机心理,我们单可以从这个问题就可以看出,赵国当时军事实力已经强大到敢于干涉秦国的内政上了。

秦国一直是以扩张领土、吞并诸侯为既定国策的,所以赵国就成了秦国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当秦国经过数十年的激战将号称占地最多的楚国打垮以后,那么秦国的矛头势必要对准赵国,秦赵一战在所难免。这一点,王立群教授也已指出。

但是问题是,虽然孟子嚷嚷什么“春秋无义战”,但是自古至今战争的发动方都会给自己战争的发动找个借口的,哪怕是像纳粹德国那样闪电战,也会在开始执行闪电战的同时给对方一封战书。所以秦国虽然虎视眈眈做好与赵国决战的准备,但是却在一直找一个恰当的借口。

正在此时,上党事件爆发了。

上党事件的爆发,使得赵国的朝野陷入一片争吵之中,平原君力主接受上党,赵孝成王心里也支持平原君的建议,于是接受上党的方针就被这样定了下来。秦国听说以后,也以此为口实入侵赵国,秦赵双方在长平激战,最后赵国战败,损失四十万大军。

所以司马迁在平原君的传记里批评平原君“贪冯亭之邪说”。

但是事实上,我觉得平原君接受上党并没有错。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屡屡制造借口、挑动事端,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危急”,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事变”,日军为了给自己的战争发动找个理由,一直在制造事端,然后挑起战争。对付这种既当婊子又立牌坊的作为,一味的后退是没用的,最好的措施就是给他当头一棒,让他明白自己到底姓啥。

秦赵两国的战争也正是如此,秦国进军赵国已经是既定方针,只是在一直找一个恰当的借口。平原君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主张接受上党,这样既能在战争发动之前扩大一下自己的实力,还能把战场转移到韩赵边界以免秦国对付完韩国以后大军直接杀进赵国本土。当年苏联在得知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也是立刻与德国瓜分了波兰,原因正是于此。

但是平原君虽然想到了这些,但是他却没有看见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的人才问题以及赵国的经济问题。

我们知道,战争在很大的一个程度上,是交战的双方在砸钱,谁的钱多谁获胜的几率就大一些。尤其是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经济更是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一大关键。

而秦赵两国在经济这方面,赵国显然吃了很大的亏,因为赵武灵王变法主要都集中在军事上的改革,在经济上赵国还是远远落后的。所以一旦战争陷入胶着状态,局势将会对赵国很是不利。

既然如此,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赵国的经济实力不够,为什么不想办法速战速决呢?

赵国当然想,可惜赵国此时在这方面的人才赵奢已经死了。从赵奢当年千里疾奔救阏与一战,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身上的卓越的军事天赋(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有入选战国四名将)。此时在赵国,最有资历与盛名的就是廉颇,可惜廉颇偏偏不是赵奢那样的天才。

于是老成持重的廉颇走马上任,在与秦军初战不利以后,便坚守不出。如此一来,廉颇虽然感觉长久下去,应该能够逼迫秦军退军,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第一,即便秦军退军,战争的结果也是不分胜负;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旦陷入胶着战,赵国的经济肯定供应不上,长此下去,恐怕长平还没丢,赵国这家公司已经先破产了。

所以赵孝成王临阵换将是理所当然之事,赵括的走马上任虽然是个悲剧,但是却也是个注定要发生的悲剧!

于是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收尾。

于是平原君多年的贤明也毁于一旦,被司马迁指着鼻子骂他贪心。

但是长平惨败到底该不该由平原君完全负责,想必我写了这么多,大家心里也该有个数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长平  长平词条  平原  平原词条  爆发  爆发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  究竟  究竟词条  
周朝

 战争“太极”——也谈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更是战争“太极”推手淋漓尽致的一次表演!春秋时期,晋文公与楚成王争夺中原霸权,两国必有一战。晋文公...(展开)

周朝

 公元前1048年 周武王 “孟津...

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