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平之战前,先说几个地方大概位置。野王,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县。长平,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高平县。上党,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从现在的地图上,我们依稀能看出当年韩国的版图,它西邻秦国,北靠赵国,形象怪异,好似《水浒传》中,林冲发配草料场时,用来打酒的那个亚腰葫芦。最细的地方,就是野王,也就是今天的沁阳。这样的版图,对于韩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确切的说,是它的致命弱点。不幸的是,这个致命的弱点,被其对手秦国摸得一清二楚。
对于韩国的这个弱点,我们从秦国的角度来看。当时,秦国的邻邦中,有赵、韩、魏、楚。秦国若要向外扩张,四国必打其一。先打哪个?对于秦国来说,地理位置上有着致命弱点的韩国,自然是首选。战略目标选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考虑怎么样去打。对于怎么打这个问题,秦昭王心中肯定会想:怎么打?这还用问,自然是从最弱的地方痛下杀手。那就是拿下野王,将韩国一分为二,然后逐个击破。于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命白起伐韩国野王,野王降秦。秦国对野王的占领,达到了秦昭王的第一个战略目的,从而在地理上隔断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成为孤城。
然而,事态的下一步发展,并不在秦昭王的意料之中。他以为此时的上党已成为一座孤城,秦国铁骑踏过,必然化为平地,取得上党,易如反掌。所以,他就主动的忽略了上党郡守冯亭。
面对秦昭王对自己的无视,冯亭感到十分的难堪,心想:我好歹是上党一郡之守么,给点面子,行不?不给,好吧。让你知道某家的厉害。冯亭与手下众谋士一番商议之后,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与韩国失去联系的上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降秦,一是归赵。降秦,就彻底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归赵,可以把水搅浑,说不定还能趁机摸一把鱼。因为上党若归赵,秦昭王的一切算计,定是尽皆落空。有自己一番辛苦,却为他人做嫁衣之恨。最终必恼羞成怒,率兵而攻赵。赵被攻,韩救之。韩赵合一,或许可以挡秦。于是,冯亭使人报赵孝成王,求以上党归赵。
面对韩国上党郡守冯亭的请求,赵孝成王不知该如何取舍。他咨询了两个人---平阳君与平原君。平阳君说:不能要。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下面有陷阱。平原君说:要啊,当然要。不费一兵一卒,平白得一大块地盘,为啥不要呢?用现在的话说,上党归赵,对于平原君来说,就是路边捡了张彩票,谁知道却中了500万,为啥不要呢?堂堂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竟然会犯下如此荒谬幼稚的错误,致使长平大败,邯郸被围,为天下笑。看来,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啊。
平阳君与平原君为要还是不要上党,争吵的是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赵孝成王一看,得,算我多嘴,问了一句,问题没解决,两个人倒吵上了。好吧,按官场定律来吧,谁官大,谁说的对。平原君官大一级压死人,赵孝成王就听他的意思,要了上党之地。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于是,一切便如冯亭意料之中的那样发生了。长平一战,秦赵交兵。秦国暗中换将,终获大胜。遂有了武安杀降,四十万人,皆成孤魂。反间计成,廉颇被代。赵括战死,邯郸被围,为天下笑。
对于长平之战,有数点可疑之处。
其一,兵法有云:“临阵换将,兵之大忌。”那为什么长平之战中,交战双方却都换了将?秦国以白起换王龁,赵国以赵括代廉颇。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结果?
其二,赵括战败而身死,从胜败为兵家常事来讲,本是无可厚非的么。那为什么千古以来,人们只看到了赵括的纸上谈兵,而没有看到赵孝成王的昏庸与平原君的贪婪与短见呢?
其三,关于赵国投降的士兵,真有四十万人吗?从《白起列传》、《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结合来看,应该确实是死了那么多人---四十余万。但是,司马迁在《白起列传》中,交代的很清楚:这些死人中,有廉颇为帅时战死的;有赵括为将时战死的;有最后被围是冲锋战死的;还有被围四十六天中,饿死的,有弱肉强食被自己人杀死吃了的。。。真正活到投降的,我想也不过三十来万。
其四,即便是真的有四十万人活到投降,那这些活着的降兵,其下场都是被活埋的吗?我看未必吧。我以为必定是先行杀死之后,然后寻一低洼处,或池塘,或山沟,或其他天然的大坑,将尸体聚集,草草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