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昆阳之战刘秀真有“陨石术”吗

历史上前、后汉交替时,王莽的政府军和农民的起义军,在昆阳一战,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新莽政权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农民起义军力量空前壮大。在现在可以看到的史书,<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都有详细记载,但又略有不同。<通鉴>和<汉书>记载的很接近,<后汉书>记载很详细。

<后汉书>的记载里,有一个特殊的天文现象。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将昆阳围了数十重,又不接受城内主要领导王凤的投降请求,意要全歼灭城内起义军。这时的刘秀只是一个偏将军,并不是昆阳的总指挥,大敌当前,其他人都吓破了胆,只有刘秀谈笑自若,众人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接受了刘秀的领导。刘秀的计划是让人在城内坚守,自己同其他十三人出城争取外援。就在此时,奇异发生了:“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厌伏。”这一奇异的天文现象发生在昆阳城外的大营中。这话的意思是,晚上有流星坠入敌营,白天有团云落入敌营,朝廷的士兵都感到巨大的恐怖。与此同时,刘秀从外边争取了几千援兵也杀了回来,在王莽军包围圈外四、五里列阵对敌。更可笑的事发生了,王寻、王邑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却挑几千人来迎战刘秀,其他兵士在后观摩。刘秀将步、骑兵千于人,冲入敌阵,斩首数十,后又来回冲入几次,连连得胜。后刘秀将三千敢死队,与昆阳城守军合击王寻、王邑部队,斩杀王寻,敌军开始溃败。这时候,又一天气奇观出现:天降暴雨,狂风大作,揭瓦折树。<后汉书>记载“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 敌人阵脚大乱,溃不可挡,踩踏而死无数,于是近乎全歼敌军,只有王邑等几个将军侥幸逃脱。

<汉书>记载的昆阳之战与<后汉书>比较,说王寻、王邑将万于人迎战刘秀,其余部队只得观摩,不许参战。人数要比<后汉书>的“数千”人多。最明显的是没有天降陨石这一天文现象,同样有大风暴雨这一记载。 成书最晚的<通鉴>,很显然是参照<汉书>、<后汉书>记载编纂的,但也舍弃了天降陨石这一记载。这说明,司马光是对这一事件持怀疑态度的。同样记载了王寻、王邑兵败时的极端天气,即大风暴雨。 <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记载天降流星陨石一事,独<后汉书>有记载。 在<后汉书>天文志里,有这样的记载“昼有云气如坏山,墮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 中国历史,历来注重记载天文和天气现象,并且认为一切天文现象都是上天对人类的警示,这就是神秘的天人感应。并且对一些奇异的天文现象附会上一些事件,意思要说明这些天文征兆会带来某些后果。来看天文志对这“营头之星”的附会解释:“营头之所堕,其下有覆军,流血三千里。”这个征兆就是说王寻、王邑代表的王莽政权军队必败,王莽政权也就该灭亡了。 <后汉书>天文志的作者是司马彪,是晋朝时人,要比南北朝刘宋的范晔早好些年,这就说明昆阳之战时的天文奇异是由来已久的,后来亡轶了很多“续汉书”,估计这一天文现象都有记载,范晔在编纂时参考了亡轶的史书,才会有这样的记载。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人好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说刘秀有“陨石术”,类似于神话里的呼风换雨,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前人的记载属实,那么,要是硬和刘秀扯上关系,那就是刘秀拥有某种先进武器,可以远距离投掷,故弄玄虚,用于恐吓和瓦解王莽军。再一个就是概率很小的巧合,这些奇异天文现象恰巧发生在了王莽军队。上天无意间眷顾了刘秀所领导的起义军。 历史上的昆阳之战是一个很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秀做出了正确的决定,王莽军主帅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定(拒绝城内人投降、围城不阙、不以优势兵力围歼,采取对决),这样胜败几乎已定,天文、天气异像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胜利者一方为表达出授命以天的意思,夸大了这一现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昆阳之战刘秀真有“陨石术”吗  刘秀  刘秀词条  昆阳  昆阳词条  陨石  陨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