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掀铁甲,奔马践飞琼
我虽然在上学时没读过这篇课文,因为刚上学不久便欣逢文革,不用上课了,后来又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去了大山中,也就没正经上学。但后来却也在女儿的中学课本中补读了一些课文,其中就包括这篇著名的《李愬雪夜入蔡州》。
学中国历史总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尤其是那汉唐宋几个大朝代,汉在武帝后,除了留下一个昭君出塞,好像就没什么了;宋在风波冤狱后,出了个蟋蟀宰相贾似道,又没留下什么印象深刻之事了;而作为国人喜闻乐道的大唐盛世,把公公扒灰,皇后偷人地一大堆事讲得那叫个详细,及到了安史之乱后,直接扔给我们四个字,“藩镇割据”,整个唐史就讲完了。
李愬正是这四字历史中的一个著名人物,说他著名,是因为中学课本选了这篇文章,才让我们知道了这个名字;如果没选,那也就被埋在历史故纸堆中无人识得了。
李愬,字符直。甘肃洮州临潭人。唐代中期名将,有谋略,善骑射,因门荫任协律郎,历官卫尉少卿及坊、晋二州刺史等职。后出任唐邓节度使,参与讨伐割据淮西的吴元济叛乱,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并平定淮西。战后以功拜上柱国,封凉国公。后任武宁节度使,大败平卢叛军,连战皆胜。即改任魏博节度使。卒后赠太尉,谥号武。
这段历史说乱真是乱,因为在此期间前后共存在过89个大小不等的藩镇割据势力,时间历150年之久,但这些都分布在北方的部分地区,在南方还是由中央所控制的;藩镇割据有着这样几个特征:一是节度使是父子相承;二是不给中央政府纳税;三是行募兵制,不归朝廷调遣。分明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国。
李愬雪夜袭蔡州的起因,就是缘自这第一个特征而引起的,那就是这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他在父亲吴少阳死后,按父死子继之惯例,通报一下朝廷也就是了。偏偏遇到这刚继位不久的唐宪宗李纯血气方刚,还就不认这个帐了,整死个舅子不同意,要另行选派人去继任,于是,逼得这吴元济不得不扯旗造反了。
淮西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大致在今天安徽的北部到河南的东南部,以汝南县为中心,当时叫作蔡州,淮西向来以士兵精锐而闻名于唐王朝朝野,那后来的淮军在清后期威镇朝野。时至今日,这个地方还是民风彪悍,故而在当时这儿一直是个颇为强大的藩镇。
李唐王朝的皇帝中有三个是最为著名的,即太宗和玄宗加上这宪宗李纯,他一向被称为明君,史称他在位这段时期为“元和中兴”,那个一生不得志,除了一大群诗歌粉丝外,谁都不待见的李商隐,还曾写了首令人牙倒的马屁诗《韩碑》来赞颂他:“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直将他比作了三皇五帝似的人物。
他态度强硬,面对这个一直让唐王朝头疼不已的一个藩镇,决定杀鸡给猴看,采取积极的削藩政策,派李愬去把这胆敢造反的吴元济给灭了。
李愬当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将领,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李纯就是同他对上眼了,就觉得他能胜任这一灭吴重任。
其实将消灭吴元济的功劳全部算在李愬的头上也是不合适的,当时河阳节度使乌重胤自西北,忠武军都知兵马使李光颜自东北,加上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寿州刺史令狐通等等,从几个方向对吴元济发起了猛攻,从这一点来看,当时唐中央政府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在吴元济疲于应付,龟缩在蔡州的同时,李愬出手了,他先是如三国陆逊般地向吴军示弱,继而又如吕蒙“白衣渡江”,对吴元济发起了进攻,以九千人兵力,夜袭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一举平定淮西。
过程就不讲了哈,课本中都有,此战使李愬一战成名,雪夜入蔡州成为千古绝唱,明代刘伯温的《百战齐略》雪战篇,即以此战作为经典战例。
李愬雪夜入蔡州后,各藩镇恐惧不安,相继上表归顺,李愬又挟平定淮西之声威,讨平淄青李师道,十一战十一捷,收复淄、青等十二州。继而那安史之乱后,仍然割据张狂的幽州三镇也随之降服,藩镇割据对中央的困扰也得到了缓解,出现了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大唐国祚也得以延长近百年。
李愬以此盖世之功,被封为凉国公,后来幽州和镇州又发生叛乱,李愬准备再次亲自率军征讨,就在准备出师的时候,他不幸染上重病去世,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