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人是如何过冬的?从炭火到棉服,趣说古代御寒史

冬天来了,御冬成为人们生活中首先要考虑的一大问题。现代人们御冬保暖,采用的方法多了,屋里有暖气、空调,可穿单衣,出行在车里,也有空调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没有暖气、空调,他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古代的四个寒冷期,比今天更冷

古代的气候,是远比现代冷的。据科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古代有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其中第一个寒冷期为西周寒冷期,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持续了至少150年,《竹书记年》记载,“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许多可以在黄河流域生活的野兽因为寒冷而向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我们知道候鸟是迁移动物,但陆地动物也产生迁移,可见当时有多冷;第二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期,约为公元初至公元600年,持续了大概六百年左右时间,其中历史记载有三年时间东南一带沿海都结了冰(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枣树长出绿叶比往常年份推迟了十至十五天(据《齐民要术》)。海水结冰,是很反常的事情,一般海水是不可能结冰的。可见当时的寒冷程度。《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真实记载了当时的寒冷情况:“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第三个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时间约为公元1000年至公元1200年,大概为二百年。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结了冰,湖中的柑橘树全部冻死了。一般来说,树木是很难冻死的,冬天虽然因为天气原因一些植物树叶落尽,枝干枯干,但第二年还会生出新枝嫩叶,此时柑橘树被冻死,第二年不复重活,可见寒冷的程度。人工大运河也结冰了,影响了水运交通。《宋史·五行志》记载,“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老百姓没有条件御冬,熬不住了,只有冻死的命;第四个寒冷期离我们最近,是明清寒冷期,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天气反常的怪现象,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断断续续下了半年的大雪,你说得下多厚;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区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达到五、六尺。清朝诗人王樾曾以诗歌记载当时钱塘江被冻时的状况:“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钱塘潮也无法涨潮了,都被冻成了磨刀石的样子。

这么冷的天气,古人如何过冬御寒?对于穷人来说,正象诸多历史记载所说,熬不住了就会被冻死,家禽家畜也是一样;而相对富裕的人,会采取各种办法过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炭火  炭火词条  棉服  棉服词条  御寒  御寒词条  过冬  过冬词条  古人  古人词条  
宋朝

 辽史:公元1063年 辽国爆发耶...

契丹清宁九年(1063)七月,契丹国内部发生内乱,皇太叔耶律重元及其子涅鲁古等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叛军直逼正行猎于滦河太子山的耶律洪基(道宗),故史书将这场...(展开)

宋朝

 北宋“争议人物”寇准

宋真宗景德元年,毕士安荐寇准为相,说: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臣所不如”。宋真宗心存疑虑,说:“闻其好刚使气。”毕士安于是为之申辩,说:“准忘身殉国,秉道疾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