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韩愈和范仲淹,谁的骨头硬?

天下,两种人而已

一般来说,一个人被贬了以后,会呈现两种姿态。

第一种姿态是,彻底趴下了。即便以后站起来,也不敢再叫板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是这类人的杰出代表。

遥想唐朝,韩愈为了劝谏信佛的唐宪宗,呈上了一篇千古名文《论佛骨表》,痛骂佛教对唐朝的危害,更痛骂皇帝不务正业,只会信佛玩乐,等等。结果,这些义正词严的话,把唐宪宗惹怒了,这位皇帝大笔一挥,就把韩愈发配到潮州去了。

史料记载,到了潮州后,韩愈立刻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反复陈述自己现在穷困潦倒的生活,并大吐苦水,说潮州的环境如何如何地恶劣,自己的身体如何如何地孱弱,等等。此外,韩愈还大肆吹捧唐宪宗,说他是唐朝最伟大的英明君主,没有之一,希望皇帝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跟自己计较,等等。

可见,韩愈就是想通过摇尾乞怜的姿态,博得唐宪宗的同情,好离开这个蛮荒之地,重回富庶的京城。

韩愈这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大家可以想象,历朝历代,甚至我们现在的身边,都有这种人。

每当谈论国家或公司大事时,这种人都会慷慨激昂,好像真的有肩担道义的决心和勇气。可是,一旦被贬入地方或者是降职罚俸了,这些人就彻底了。他们会忘记自己的初衷,马上写一些凄凄惨惨戚戚、哀哀怨怨、催人泪下的东西,以博得上司的同情,好回到先前的位置上,重新获得失去的那一切。

除了这种一旦被贬就彻底趴下的姿态外,另外一种则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打击,都不会趴下,更不会认。

范仲淹,就是这种人的杰出代表。

史料记载,范仲淹在离京前,专门写了一篇千古名文《上资政晏侍郎书》,送给自己的老师晏殊,用来感谢他对自己的栽培、知遇之恩。

在这篇文章中,范仲淹是这样告诉老师的:我范仲淹是一个“不以富贵屈其身,不以贫贱移其心”的人,假如朝廷重用我,我会比今天干得更好,也不枉老师推荐我一场;假如老师喜欢那种“少言少过自全之士”的人,那么这种志于禄者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您又何必推荐我当官?

可见,即使范仲淹被罢官了,也绝对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去苟且偷生、去叫苦求饶。

在这篇《上资政晏侍郎书》中,范仲淹第一次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并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

这种思想,就是范仲淹津津乐道的“天下两种人”之说。

史学家们认为,在痛骂晏殊时,范仲淹的这种思想,就已经非常成熟了。在他的思想体系里,中国的朝廷上面站着“两种人”。这两种人,可不是什么文臣、武将,而是从政治、思想、道德层面上划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两种人。

对这两种人,范仲淹的定义是:一种是忠于道的人,称为忠臣,或曰“君子儒”;另一种是忠于禄的人,称为奸臣,或曰“犬儒”。

范仲淹认为,忠于道的君子儒,是一群坚守孔孟之道的人,是一群相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士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的人。在这些君子儒心中,有一个永远需要捍卫的“道”。志于此道者,虽高居庙堂,也心系天下,为道统而活,守孔孟之道。志于此道的官员,更以一种“帝王师”的人格标准来鞭笞自己,把自己当成天下的典范。“帝王师”们面对暴君、昏君时,会挺身而出、冒死直言,即使粉身碎骨,也要规劝皇帝,而不顾忌自己的个人荣誉、身家性命。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虽九死而未悔也……志于此道者,此之谓也。

反之,范仲淹认为,忠于禄的犬儒,是一群奸臣、小人。这是一群信奉“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有奶便是娘”,疯狂地痴迷着金钱的人。这是一群功利主义者、实用主义者、机会主义者,他们可能也懂君主之道,但他们宁愿抛弃所有的原则,匍匐在皇帝的脚下,一切以皇帝马首是瞻,毫无原则。只要皇帝给够他们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封妻荫子,这些小人就能完成皇帝的一切“愿望”。至于皇帝的愿望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劳民伤财、是不是祸害国家,这些犬儒全都不管。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皇帝高兴,让自己挣钱,其他的东西,全都免谈。一切向钱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志于此道者,此之谓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韩愈和范仲淹,谁的骨头硬?  范仲淹  范仲淹词条  韩愈  韩愈词条  骨头  骨头词条  
宋朝

 嵇康与儿子的殊途同归

魏晋七贤中的嵇康,出身贵族,是曹操的侄孙女婿。其时,曹操虽死,但余威尚在,如果循着这层关系去爬官,去过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这对于嵇康来说,确实太容易了。但嵇康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