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每个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听过无数次。节俭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历朝历代都在倡导。我们很少会对此提出质疑。
如果穿越到道光朝,会发现出入紫禁城的人多数衣衫褴褛,破旧的衣服上打着整齐的补丁。他们不是来拍戏的群众演员,而是掌握了大清政府重要权力的官员。他们之所以如此装扮,是因为道光皇帝极为推崇节俭。道光朝的节俭风气起到了怎样的实际效果呢?
道光朝财政捉襟见肘,改革失败,无奈奉行节俭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不乏推崇节俭的皇帝,但真正奉行节俭长达一生的,只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一人。道光皇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是,很节俭、很抠门,励精图治但政绩平平。道光皇帝推崇节俭与乾隆朝以来的政府经济困境关系密切。
清王朝到乾隆末期已经出现衰败的征兆。乾隆皇帝通过南巡、办“千叟宴”,彰显太平盛世,但也耗费巨大,致使财政亏空,社会矛盾尖锐。嘉庆皇帝登基后,政府财政状况未见好转。搬倒和珅这个大贪官后,政府也不过是解了燃眉之急。
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这次起义规模巨大,波及了十多省,历时9年。清政府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以,花费了2万万两白银,相当于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除了白莲教起义外,各种民变不断,清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嘉庆二十五年(1820),张格尔叛乱爆发,这次叛乱一直持续到道光十一年(1831)。康乾盛世的浮华外表烟消云散,清王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财政困境。
道光皇帝从上台起,就要应对耗资巨大的平叛工作,财政上捉襟见肘。同时,由于官员贪腐成性,政府财政收入上不来,道光皇帝刚登基就面临改革难题。为了改变现状,他一上台就启动改革程序,希望革除朝廷弊政。
清政府弊政的核心是官员贪腐。从顺治朝开始,整个国家流行的潜规则是:各层办事都要送礼,官商相互勾结,权力寻租严重。康熙朝虽经济强盛,但吏治极为腐败。雍正朝为整顿吏治,实行高薪养廉,但最终也没能从根子上改变现状。到乾嘉时期,社会风气更加腐败,各层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向上暗中“孝敬”,不然寸步难行。
据《晚清帝国风云》记载,道光皇帝上台后,下发很多指示,要求各级官员杜绝送礼,杜绝权力寻租。道光帝试图通过吏治改革缓解财政压力。此举招致官员的一致反对。道光皇帝被迫收回谕令,并做公开检讨。改革受挫后,道光皇帝准备以身作则,躬行节俭,以图改变官场风气。
皇帝树榜样 大臣节俭之极端案例层出不穷
《清宣宗实录》记载,为将自己的节俭理念传达给各级官吏,道光发布《御制声色货利谕》。这道谕令倡导“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的节俭理念。各级官吏讨论学习后表示一定认真实践谕令精神。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对自己严格要求。他把每年四十万两银子的宫廷开支降了一半,改为每年二十万两。皇帝的日常用度一律从简,笔墨纸砚全是普通品,而非特制。据《满清外史》记载,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据喻大华《道光皇帝》记载,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
工作日里,皇帝每餐只点四个菜,朝廷官员的工作餐也不得多于四个菜。外地官员进京述职时,对勤勉能干的官员,皇帝会以赐宴表彰。但在道光朝,皇帝赐宴,仅是政治荣誉,被赐宴的官员领了荣誉后自己出去掏钱吃饭。
道光皇帝以身作则奉行节俭,各级官员则效仿皇帝,大兴节俭之风。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皇帝的衣服旧了照样穿,大臣们也都换上了旧衣服。皇帝的裤子破了个洞,打了补丁继续穿。朝臣也为自己的衣服打上补丁。道光年间的朝会很像是丐帮大会。一眼望去,从龙椅上坐的到地砖上跪的,全是衣衫破旧的人,个个像叫花子。
大臣之间见面不再说恭喜发财、恭喜高升等废话,而是相互抱怨哪里的菜又涨价了,生活如此窘迫,没法活了等。一时间,朝臣都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了。有些官员更是将自己如何与小商贩砍价,少花了一文钱的事,对外大肆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