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笔记《居易续录》:“侍卫传示上用食单,每日止肉九斤,米三升,它物称是。”侍卫向大臣们展示康熙皇帝的用膳清单,每天只用九斤肉、三升米,其它物品的价值差不多与九斤肉和三升米加起来差不多。
按照这条文献,康熙每天消耗的食材,相当于十八斤肉再加六升米。
清朝一斤是16两,一两是37克(民国时调整度量衡,一斤定为10两,一两定为50克),当时的斤,比现在的市斤略大,18斤肉相当于现在21斤,六升米则将近10斤(清代容量与重量换算较为复杂,这里略去换算过程)。
问题是,康熙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饭量呢?他一天怎么可能吃掉这么多肉和这么多米呢?
原因在于,这么多食材不全是御膳房消耗掉的,更不是康熙一个人消耗掉的。
御膳房每天只为康熙准备两顿正餐(早上一顿,中午一r顿),雷打不动,定时供应,但康熙未必吃。康熙不喜欢御膳房的定例供应,他更喜欢在皇后“内膳房”、嫔妃“饭房”和上书房的“小伙房”用餐。御膳房为康熙做好了饭,康熙不吃,难道倒掉吗?不,他会赏给某个嫔妃、某个亲王、某个大臣、某个翰林学士,赏给侍卫房里的侍卫,甚至赏给某个太监总管。将自己不爱吃、吃不完、以及吃剩下的饭菜赏给下人,是清朝统治者的恩典和习惯,从康熙到慈禧,一脉相承,无一例外。
在清代统治者当中,康熙相对节俭。康熙四十六年,御膳房向内务府报总账,一年开销折成白银是3781两。太后“外膳房”、皇后“内膳房”、各宫“饭房”、各低级嫔妃“塔塔”(内廷各后宫承应茶膳之地)的开销加起来则是97441两,将近10万两。也就是说,康熙的御膳房一年花掉了几千两,后宫嫔妃的小食堂则总共花掉了将近十万两。
乾隆是康熙的孙子,比康熙奢侈得多。据清人笔记《啸亭杂录》记载,乾隆晚年御膳房“岁用二万余金”,御膳房一年花掉两万多两银子。
御膳房开销如此巨大,不是因为皇帝吃得多,而是因为皇帝吃得贵。据民国人编撰的《清宫述闻》记载,明朝嘉靖皇帝想吃果馅饼,吩咐御膳房做一盘,“来日御膳房起面者、剥果者、制糖者,开至五十余金。帝笑曰,只需五钱,便可在东华门口买一大盒矣!”区区一盘馅饼,市面上五钱银子就能买一大盒,御膳房却把预算开到了五十多两银子!
还有一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逸闻,说乾隆皇帝每天要吃三枚煮鸡蛋,御膳房把预算开到三十两银子,乾隆不明底细,以为鸡蛋就该这么贵。后来有一天,军机大臣汪由敦觐见,乾隆问他吃的什么,汪由敦说:“俺家穷,早上起来只吃了四个鸡蛋。”乾隆惊讶地说:”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家贫乎?”鸡蛋一个就要十两银子,四十个要四十两,我一天都不舍得吃四个,你一顿却吃了四个,你这样土豪,怎能说自己家里穷呢!
汪由敦一瞥眼,旁边所有太监都虎视眈眈瞪着他,他知道自己说错话了,会影响太监和御膳房工作人员发财,将来必遭暗算。于是他赶紧解释:“您吃的是好鸡蛋,一个要十两确实不贵,我吃的是臭鸡蛋,三文钱就能买一个!”
最后再补充一条趣闻。
清朝皇帝与后宫如此铺张浪费,每年却还要假模假式地吃一整天的忆谷思甜饭。按《清稗类钞》记载,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六,从太后到皇帝,再到皇后和各宫嫔妃,包括未出阁的格格和阿哥,都不能吃肉,只能用生菜叶子裹着白饭团当主食。因为他们的老祖宗努尔哈赤侵略中原时,有一天没抢到东西,饿得受不了,只好向那些被他们逼得国破家亡的中原老百姓学习,剥掉榆树皮当饭吃。为了纪念满清老祖宗的“创业艰难”,每年八月二十六被定为清宫节日,这一天吃最简单的饭菜,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