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鸦片如何由救命之药到夺命之毒的?

罂粟是阿拉伯使者带给大唐的礼物,在进入中国的最初几百年里,罂粟是悦目的观赏植物和救命的治病良药,而后却演变为谋财害命的毒品。

阿拉伯使者带来的礼物

罂粟原产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南亚印度等地。中国并不是罂粟的原产地,罂粟及其制品鸦片都是从国外传入的。

罂粟及其制品的传入始于唐代。《旧唐书》列传载:“乾封二年(667)拂霖遣使献底也伽。”经德国学者夏德(Friedrich)等的研究,“拂霖”就是大秦,即东罗马帝国,其中心位置约在今叙利亚。唐时,由于阿拉伯人的大举扩张,叙利亚已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省。

“底也伽”,古音为te ya ka,是当时西方的珍贵药品。据阿拉伯史家记载,上等的“底也伽”产自伊拉克的巴格达。西方自古就认为,“底也伽”是疗效最佳的解毒药,它由600种物质混制而成,这种丸状药的作用可解除一切毒素。“底也伽”的主要成分是:鸦片、龙涎香、缩砂、肉豆蔻、肉桂等,其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鸦片。

从这些史料中基本可以推断出,鸦片是古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

唐代时,正在急速扩张中的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阿拉伯向中国派遣正式使者就达37次。古阿拉伯进入中国,主要有陆、海两条路。陆路由著名的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海路则是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广州、泉州、扬州等地。成书于10世纪上半叶的不朽名著《一千零一夜》,也反映了西亚与中国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的规模即使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那时在长安、广州、泉州等地经商的阿拉伯人不下万人。阿拉伯人带来了象牙、棉花、白糖、宝铁等特产,也带来了罂粟和鸦片。

从文献记载考证,乾封二年阿拉伯使者贡献“底也伽”,是鸦片进入中国之最早记录。但中国人对鸦片的认识要早于这一文献记载。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的《唐本草》有“底也伽”一条,载:底也伽,味辜苦平无毒,主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这本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的成书,比史载的阿拉伯人献“底也伽”还要早八年,而且明确地记载了它的药用效果。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在公元7世纪的上半叶,唐朝初期,底也伽——也就是鸦片——已进入了中国

阿拉伯人在贡献“底也伽”的同时,也将罂粟带到了中国

美丽的药物

不久,中国人就开始种植罂粟。由于罂粟花异常娇艳,唐代人多将它作为观赏植物。成书于唐开元时期的《本草拾遗》中记载:“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生活于唐文宗时期(826~840)的郭橐驼,也具有种植罂粟的经验。他在《种树书》里写道:“莺粟九月九日及中秋夜种之,花必大,子必满。”诗人雍陶在《西归斜谷》中唱道:“行过险栈出褒斜,出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这里的“莺粟”“米囊”都是罂粟的别称。

罂粟在传入中国的最初数百年里,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这是因为当初很少有人吸食,罂粟主要还是作为观赏花卉和药用植物。

进入宋代后,罂粟花又称“鼓子花”,被当作妓女的别称。原来宋人之美学观念尚淡雅而不喜浓艳,故将艳丽的罂粟花用来形容姿容不佳的妓女。词人张先,晚年在杭州时“多为官妓作词”,所以有诗曰:“天兴群材十样花,独分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官员王元之被谪齐安郡,见当地“民物荒凉,菅妓(宦妓)有不佳者”,便感叹:“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

这时,中国人对罂粟的认识更加深入,其种植也日益普遍。如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里写道:“罂粟花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形如瓶子,有米粒极细。圃人隔年粪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极繁茂,不尔则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黄乃采之。”可见宋人对罂粟的植物特征、种植及采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宋代的医家已用罂粟来治病消灾。在杨士瀛的《直指方》、王璆的《百一选方》、王硕的《易简方》、林洪的《山家清供》等医书里,均以罂粟的壳蒴为治病妙剂。著名词人辛弃疾曾患有疾,后遇一异僧,以陈年罂粟加人参等制成败毒散,吞下威通丸十余粒,此后即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鸦片  鸦片词条  救命  救命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清朝

 慈禧不掌权,奕訢能夺取皇位吗?

自秦始皇开始,我国出现了终身制和世袭制的至高无上的君主专制皇权,随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延续至清朝形成了以军机处为标志的高度集中的皇权专制体制和“秘密建储”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