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原居地
北宋进士崔公度《明珠赋》云:“高邮西北,有湖名甓社,近岁夜见大珠。”《嘉庆高邮州志》云:“甓社湖,在州治西三十里。”由此可见,甓社湖在高邮西北乡,今在金湖县闵桥镇境内。清代,甓社湖畔出了著名的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人称“高邮王氏”。
王氏明初从苏州徙居甓社湖畔,原为三槐堂,吏部尚书汪由敦为王安国所写墓志铭云:“北斗喉舌天官尊,三槐世泽贻后昆。珠浮甓社川献珍,唱第曾见五色云。”道光元年(1821年),王引之在《题阮梅叔<珠湖垂钓图>》亦云:
我家旧住甓湖滨,卅载京华滞此身。
辜负莼鲈好风景,让君独作钓鱼人。
王氏历代贫寒
王氏“式微七世”,家谱资料从第八世王应祥开始。《雍正高邮州志》云,第八世王应祥治《尚书》,有声州学,以五经授“乡里”,隐居乐道。
第九世王开运,仍隐居“设教于乡”。此表明,高邮王氏世代隐居于乡,在高邮城无房无产。
第十世王式耜(1628~1699),字圣野,号宇泰,1678年贡生,醉心阳明心学,著有《四书详说》《书经详说》等千余篇。他严教子孙,为王氏家学之本。其家故贫,因其出色主讲珠湖书院,馆谷丰厚,而其他兄弟无固定收入,乃尽其所有独任祖父母、父母的生养死葬,年老家道衰落,志终不衰,杜门教子孙。
王曾禄(1672~1743),字西受,王安国之父,性孝友,幼承家训,博通典籍,气宇和粹,为一时名儒。教授学生百余人,无不心悦诚服,门外环堵窃听者肩相错。同年考中进士的夏廷芝、夏之蓉兄弟皆受业于王曾禄。1723年,王曾禄拔贡,开始转变研究方向,深入研究科举考试关键内容——程朱理学,平生著述等身,为王氏科甲连绵打下基础。
王氏贵而不富
王安国(1694~1757),字书城,号春圃,是高邮王氏第十二世,也是王氏发迹之始。王安国幼禀家训,七岁受经传,十岁能属文,1717年年中举,1724年中会元、榜眼,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大清一统志》纂修官、福建考官、翰林侍讲、都察院左都御史、广东巡抚等职,后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
因祖上素贫,王安国一直保留朴素清正家风。他身居高位,清廉自守,带头严禁奢靡,食不兼味,不置妾媵,衣食器用不改于旧,矻矻如老诸生,至亲不敢干以私。1740年,王安国任广东巡抚,请携父赴任。乾隆准其请,并赐其父一品衔、绫缎四匹、貂皮四张,并赐御制诗:
宪府峨冠际,岩疆驻节初。
仁风敷岭海,爱日永庭除。
紫凤忻衔语,斑莱试舞裾。
更希臻上瑞,举世乐华胥。
因御诗“爱日永庭除”之“爱日”,王氏将堂名三槐堂改为爱日堂。
在广东巡抚任上,王安国整肃吏治,坠废毕举,仓储溢羡。他在广东近四年,岭南十郡三州咸治。
在故里,王安国有兄弟安德、安道、安仁、安钺等多人,仍旧贫寒。1744年春,高邮大水,王曾禄欲归家,王安国担忧老家“百计艰窘,旧屋数间不蔽风雨”“何以为计”劝阻。年底,年老体弱兼水土不服的王曾禄客死广东。广州将军策楞上疏言,王安国孤介廉洁,归葬无资,与巡抚等请赙归之。汪由敦在《王安国墓志铭》云:“会丁赠公艰,贫不能办装,制府请与朝,致賻二千金,乃得归舟。”
1746年,王安国服阕入都,继配徐氏卒,携三岁的王念孙同至京师,父子相依为命,“同寝起,其境为人所难堪,而公处之自如,十余年如一日”。1755年,王安国迁吏部尚书。因俸禄增加,王安国于京师西江米巷置房产,仍淡薄寡交。
王安国深研经籍,著有《月咏堂文集》,其孙王敬之辑有《王文肃公遗文》等,子王念孙、孙王引之承其绪,成一家之学,1757年卒,谥文肃。
王氏赔偿巨款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三岁丧母,随父亲王安国入京,生活清苦。王念孙聪慧过人,幼承父学,有神童之誉。1756年,戴震留京寓王安国处,为王念孙讲授经义,授声音训诂之学。次年正月,王安国薨,王念孙料理了丧事,扶柩南归。在家乡,王念孙随高邮翰林夏廷芝学。因慕王氏清誉,李贡、贾田祖等在甓社湖畔建立消寒诗社,又称甓湖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