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借蔡泽之口,道出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往而知返,功成必退,否则灾祸降临。蔡泽向当时如日中天的秦国的国相范睢劝说道: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圣人之常道也。”翠鸟、天鹅、犀牛、大象,其处势并不是不远,然而所以死亡,是因为被诱饵迷惑。苏秦、智伯聪明到极点,迷惑于贪利不止。因而圣人制礼是为了节欲,物取于民要有适度,使之以时,用之以止。“立志不溢、行为不骄,常与道俱而不失,天下承而不绝”。从前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直至葵丘之会,有骄矜之志,九个国家一起反叛他。吴王夫差用兵无敌于天下,自以为勇强而轻视一切诸侯,并侵略齐、晋,遂以杀身亡国。
接着蔡泽讲了“四子”功成未退,终至祸亡的故事。商鞅为秦孝公所重用,实施变法,禁奸滑邪恶之人,尊崇有爵位之人,给予赏赐,而对有罪者必罚,“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开阡陌,劝民耕种,一室无二事,或者尽力种田从事畜牧业,或者进行作战训练,由于这样秦国一旦打起仗来就能夺得许多土地,如果不打仗了人民从事生产国家就会富裕,所以秦国无敌于天下,在诸侯中威望显赫。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军事、经济强于他国的大业。功已成矣,而革新者商鞅却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即秦孝公的儿子秦惠王登台之时,被车裂而亡。
楚国地方数千里,兵力上百万,秦将白起率数万兵力与楚战,一战夺得鄢、郢,再战吞并蜀汉。又越过韩、魏而攻强赵,诛屠四十余万之众,长平之战,血流成河,沸声若雷,遂包围邯鄣。楚、赵本是天下强国,秦之仇敌,从此以后,楚、赵皆惧怕并跪伏于秦了,秦终成帝业,这是白起的功劳。他的一生攻取的城池有七十余处。功已成矣,秦昭王寻找借口赐剑死于杜邮。
吴起为楚悼王变法,削减大臣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罢勉无能之人,减冗官,杜私门,禁止无业散民,奖励从事耕战的人,南收杨越,北并陈、蔡,既破连横又破合从之计,使得游说人士无话可讲,禁朋党,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功已成矣,在国家权力交换之际而终被诛射而死,并杀吴氏宗亲七十余家。
大夫文种为越王深谋远略,使越国免除了会稽之危。他为了国家的生存宁可自己冒着死亡的危险,自己受辱而引以为荣,开垦荒地作邑,开辟田地种植谷物,率四方之士,尽所有人的力量辅助越王勾践,终于报了夫差灭国之仇,擒强吴,令越成霸业。然而,功已成矣,有人谗言种作乱,勾践即赐剑杀死了文种。
此上四子,有两人商鞅和吴起,死于国家权力交换之时,即死于继承权力的君主之手,这两人都是改革家。另两人白起和文种,一为谋士,一为武将,都死于旧君主之手。
蔡泽在举了上面四个例子后说:此四人,功业已成却不知道离去,终至灾祸临头。这就叫做“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返”,意思是,只知道忠诚守信,但不知道弯曲;只知道往前,而不知道返回。
蔡泽继续说:今天你为秦相,总是在国王左右谋划,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国家的事情,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又斩范、中行之徒,使六国不得合从,修筑千里栈道,通于蜀汉,天下皆畏秦,你的功太大了。现在正是秦分功论赏之时,如果你现在不退,那么商鞅、白起、吴起、大夫种的结局在等着你。我听说:“以水为镜的人能知道自己的面貌,以前人为镜的能知道自己的吉凶”。《尚书》上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四子之祸,你要居于哪一种?你何不于此时归还相印,让贤人担当此职,你退而隐居山川,必定长为应侯(范睢被封为应侯),世世称孤,并且有许由、延陵、季子之让的美誉,又享有乔松之高寿。假如你不能自离,疑而不决,必有四子之祸!
范睢听从了蔡泽的劝告,称病以归相印,终老一生。
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屡屡出现这样的事情呢?从本质上说是由中央集权所决定的。所谓“一山不能藏二虎”,是也。即使臣子没有篡权的想法,但君主还是视你为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的潜在敌人,因此不惜嫁祸于你,并使你蒙受不白之冤。可以说,只要存在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这样的事就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