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记载,张良少时曾有一次奇遇:
张良无事闲游于下邳的一座桥上,有一穿短衣服的老者也到了这里,突然老者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孩子,去给我把鞋子拾得来!”张良鄂然,望着这个无礼的老人,恨不得去打他,想想,人家毕竟是位老者,强忍着到桥下去拾鞋。鞋子拾来了,这位老者非但不感激,反而伸出一只脚说:“给我穿上!”张良只得跪着给他穿上。老者心满意足地笑着离去。张良有些吃惊地望着老者离去的背影,百思不得其解。老者突然又回转身,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早上天亮,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觉奇怪,跪着应答:“好!”五天后的清晨,张良前往。老者已在,怒曰:“既然与我约定,为什么在我的后面到达?五天后早点来。”五天后,张良鸡鸣即往。老者又先到了,再次怒斥:“你又落在我的后面,为什么?再过五天,早点来。”五天后,张良还没有到半夜即到桥上。一会,老者来了,高兴地对张良说:“应当这样。”老者拿出一本书给张良,说:“读这本书就能克敌制胜,为王者师,后十年必成大业。十三年后你要见我,到济北来,谷城山下的一块黄石就是我。”说完老者就不见了。到了早上,张良看清了书名:《太公兵法》。
这故事有几分神秘,谁也不知道这老者是谁,张良更没有把这本书留传下来。几千年来多少人苦苦力寻这本书,都是无果而终。其实,这本书上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反观张良的一生是如何“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就大体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了。
一、宛城之战——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彭城会议上作出决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率领一支起义军从砀郡出发西进,在白马(河南滑县南)、曲遇(河南中牟)以东大破秦将杨熊军。接着攻洛阳失败,又转军向南,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齮。吕齮退守宛城(河南南阳)。刘邦企图放过宛城,率领部队向西,这时张良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而且占据险要的地形。今攻不下宛城,宛城的秦军就会从后方打击你,又有强秦在前,此危道也(这是最危险的用兵方法)。”于是刘邦半夜率兵,偃旗息鼓,从另外的一条道路返回,到黎明时分,围宛城三匝。南阳郡守怎么也想不到刘邦会杀个回马枪,急得要自杀,好在门客陈恢相劝,才没有死。
腹背受敌,为军事之大忌。在世界战争史上亦如此,我们都熟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诺曼底登陆,美英联军开辟了欧洲的第二战场,从西侧打击德国军队,第一战争是苏德战场,苏军从东侧打击德国军队。腹背受敌的德军,怎得不败?
《太公兵法》上也许会有这样的意思表达: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二、夺取武关——重金收买,分化瓦解强敌,大破之
《高祖本纪》中说刘邦在攻下宛城之后,一路西进,“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引诱)以利,因袭武关,破之。”在《留侯世家》中写得更为具体: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饶下军,张良说:“秦兵尚强,不可轻敌。我听说其将屠者子和贾竖,容易被利益所动,愿沛公暂且留在大营,你派人先行,准备五万人饭食,并且将旗帜布满诸山,作疑兵,再令郦食其持重宝收买秦将。”秦将屠者子和贾竖果然叛秦,欲带部队与刘邦的军队一起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张良说:“不能,这只是将军欲反叛秦朝,恐士兵不从。不能做危险的事,不如乘其不备击溃秦军。”沛公率兵击秦军,大破之。
这里我们有必要理解张良的对敌人的重金收买计策,收买的只是少数将领,不可能全部收买,目的只在于瓦解敌军,更不能把敌军当成自己人。敌人在瓦解了之后,群龙无首,乱了阵脚,就便于歼灭了。这种计策与我们现在收编投诚的部队以及俘虏政策是不一样的。但在当时收到了好的效果。
《太公兵法》上也许会有这样的意思表达:重金收买,分化瓦解强敌,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