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明太祖朱元璋重刑治国下的十七类官员

导读:三国时期名动四方的国士——何夔,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与不肖,居然别矣!”其间详细论述了完善以赏、罚二柄为手段,以审核形名为核心,以坚守虚静为形式的“主道”的重要性,亦即宣示统治阶级惟有完善法治,才能对百姓为国建功、恪守德行提供环境保障。话是不错,但何夔本人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士”,说这话的目的很是可疑,怕不是为了争取什么民主,而是想方设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为上位者服务,也让自己的“老板”坐江山坐得更稳。因此可以说,何夔这一句话,包含广袤。其中既有注重法治、再造乾坤之意,也有为民请命、保障民生之虑,更不乏劳役众生的帝王之术。 

事实上,法治、民生与权谋(亦即帝王之术)三项课题,其上下急缓之别关乎国脉气运,兴衰荣辱,早已成为历朝历代统治阶级趋避不开,必须直面的一个难题。

关键词:帝王之术 祸国害本 法治 精英 校长 代表大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先圣韩非,就曾有言,只有‘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方能使‘智者尽其虑,而贤者敕其才’。这话的意思很明显,作为一名合格的为政者,先要把“完善法治”这一课题放在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与科技腾飞奠定良好的政策环境,从而为保障民生打下坚实基础。百姓一旦安居乐业,政权自然稳固。上位者则更是功在千秋,其生前的荣华富贵与死后的功名大业,如沉松临风,均无可撼动。因此,古来英明果决的为政之人,无不把功夫下在吏治、反贪、发展经济、鼓励创新这一系列有利于完善法治的举措上,而很少用在愚民伤政的小聪明、小动作(亦即帝王之术)上。‘倒行逆施畏日晚’的纣王,并没有被他“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的小动作、小聪明所救,终不免鹿台自焚,灰飞烟灭。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与朱元璋的洪武大治,多半生于二人“以法治国”的决心,而与二人的帝王之术无关。

帝王之术作为统治阶级奴役民众、统御下属的一门领导艺术,在乱世之中,的确有鼓舞士气、排斥异己、迷惑敌人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治戎”与“理民”之外的一剂“麻沸散”。譬如树木,欲使之发荣滋长、欣欣向荣,就要想尽办法让它开枝散叶,甚至是旁枝斜出也在所不惜。但这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树根必须是正的。树根不正,则无法屹立根植于大地之上。帝王之术作为旁逸斜出的树枝是可以的,有利于百官敬畏主上,恪守臣节,也可以在民间延伸帝王将相们的意志触角,使四方宵小不敢妄动。可是如果统治阶级把它作为树根,那可真就如南雷先生所言,是地地道道的“戮民之贼”了!想要不被“亲戚之所畔”,真是难于上青天。

的确,统治阶级一味执着于加强集权、巩固统治、奢靡享乐,而对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视若无物,社会哪有进步可言?百姓又哪有民权可讲?社会发展进入停滞,统治阶级一家独大,就很有可能如后唐时期康澄所言,出现六个“深可畏”:

①贤人藏匿(贤能之人躲到深山老林之中,不愿入仕,跳梁小丑四方云起)

②四民迁业(士、农、工、商擅离职守,改变行业,纷纷追逐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不务实际)

③上下相徇(领导与下属、百姓之间互相猜忌、互相观望、互相算计,各自奉行厚黑宝典)

④廉耻道消(以耻为荣,以荣为耻。御用文人或为人师表者在行政教材上对英雄人物歌功颂德,私下里却教育亲近之人不可效仿,并再三嘱咐)

⑤毁誉乱真(真说成假,假说成真。有功不赏,无罪受罚)

⑥直言蔑闻(表面鼓励百姓说真话,表实情,然而百姓一旦开诚布公,想要推心置腹,居上位者常常又堵上耳朵,或者干脆不屑一听)历代政权之败亡,皆源于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治国  治国词条  朱元璋  朱元璋词条  重刑  重刑词条  明太祖  明太祖词条  官员  官员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