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解析:中西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比较

(参考资料:《历史起跑在线的反思:中西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比较》胡幸福/宁夏人民出版社)

以前在学校时,我并未学习到一种研究历史方式,也是一种新兴的学科──比较史学。在接触此书之后,我才明了,比较史学并非是一种假设性的局限,本书的比较史学着重在于中西两文明史上的转变,和具体的制度演化,甚至包含了文明上的转型。如封建制度的经济越发展越能创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方能,为何中国不能?同样是封建制度,为何中西两文明的构造不同?那为何西方在近代史上才逐一迈向民族融合,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具备了民族融合的现象?中西两文明同样架构,但转型结果却南辕北辙?

再举一例,四大古文明的埃及,为何现今以往的文化思想已不较以往,而中国古代圣贤思想却绵延至今?这种比较是环境?是政治?是思想?还是传统的传承?都值得我们探讨

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本书所说的中西城市的比较,中国城市比较偏向于政治和文化,西方城市则是由高度经济和较独立自治的市民所组成,中国城市由政治发展出经济,西方城市则恰恰相反。

书中提到一个观念,作者认为中国无法有效成功转型,关键在于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封建专制不断的被强化,而转型无法得到发展,这和中国长期的重农抑商及完善的封建思想有一定的关系,中国有农业经济,但不成转型,相较于西欧15世纪后就开始了萌芽新的社会经济模式。

书中也有提到封建制度的土地所有转变,中国的封建制的土地是一种所有制,或者是一个土地私有制,西欧则在日耳曼民族灭了西罗马时,所采的抽签式的战利品的土地分封,而没有形成中国的所谓土地兼并(西欧的自由地为何未转变为中国的土地私有制,我实在不解)。二来,中国的封建土地买卖频繁,西欧封建土地则层层分封(我不解释和西周分封土地有何不同),三来,中国封建土地的地主,其特权并非来自土地,而是官职,在西欧,土地特权和拥有土地多寡有密切关系。一如书中所言,「中国土地所有权,与封建特权是相对分离的……西欧,大中小封建主的隶属关系则是土地所有权的直接表现。」所以,西欧的封建制度瓦解和土地所有权的坍塌是有关连的,四来,中国农民可透过买卖来获得土地,农民亦可升为地主,西欧封建农民对于土地是一种契约,是世袭的,和中国农民占有土地所有权是不同的,换言之,中国土地通过农民和地主的转变,造成了地位的不稳现象,在西欧,土地是由世袭所取,地位和所有权相对的稳定

西欧在14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封建农民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封建制逐渐瓦解,地主不再紧绑农奴在土地上,农民也可以透过买卖获得自由,而开启了新的资产阶级土地改革,即圈地运动。封建土地不再是权力,土地开启了经济商品变革,建立起资本主义大农经济体。

中国为何无法转型?作者认为在于中国历朝的重农抑商政策,它具有强大且具有力量的专制统治,中国农民受几千年的封闭封建思想的染化,统治者将农业生产在自然经济中,而无法像西欧的资本主义转型。

虽然中国没有萌芽出资本主义的结果,但中国的封建土地是受到政治和自然经济的约束力而成,有了较安定的耕作环境,进而开创了中国农业的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封建开启的文明会胜于西欧

西欧的封建制度瓦解原因之一,在于王权的消长,王权因贵族(大地主)的封地而消落,王权要拿到权力,必须和拥有自治地的城市(市民)的力量对抗封建贵族,从而消灭了封建领主制(西欧城市的兴起,其因农奴的逃亡,再加上商品经济发起,导致城市兴起)。

中国单一农业与西欧农牧混合

中国的农业生产呈现单一性的小农经济,农人的唯一归附于土地,即便出现了农民起义,但农人最终还是回归土地。单一性农业在于以粮食生产为主及少量的经济作物,明末,中国农村一度萌芽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但透过中国特有的小农封建专制的完善,资本主义的生机只有少部的、局部的。虽然小农经济衰落,但农业性质的改变并没有扭转小农的本质。明代,农业发达,促使经济作物商品化,冲击了封建小农的经济,使部分农民脱离了生产,转而朝向城镇发展,但长期自古的封建结构及经济水平低落,无法有效提供劳动力,封建则难以瓦解,中国的自给自足阻碍了农业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西欧的土地上,因环境地理和历史上的因素,很早就有了农牧混型的发展,亨利在一书「中世纪城市」更提到了畜牧业是中世纪商业的基础。农牧混合形成了商品化的经济生产,构成大农经济,不受限于自然经济,加上美洲的发现贸易,根本上,促进农业生产,大农经济和农业混合型是相辅相成。大农经济有一定的资金引进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等等,都能突破农业封建制度的限制,进而保住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其工业原物料。

封建农民的地位及其经济发展

西欧,农奴是依附于领主之下,领主将土地分给农奴耕作,这种世代的主佃关系系为「永佃权」,封建地主为了维持其在庄园经济生产,强制把农奴绑在土地上,农奴世代都属于地主的财产,对于国家就有较多的自由,农奴并非直接与国家服役,缴税。西欧的农奴制伴随着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至货币地租,这个转变使得农奴制逐渐瓦解。

西欧农奴生产条件得到保障(因领主的剥削会造成农奴死亡或逃跑,使得领主财产重大损失),生产率高,加上上述地租的转变,净余率相对提高,可发展其农业技术,生产再生产,随着剩余增加,而把农产品投入市场,形成商品化,脱离农奴身分转而成生产者,加上农牧混合,出路广,到了15、16世纪,西欧已经看不见无田农奴。

中国佃农,因与地主是佃租关系,是占时的使用土地,地主无意把佃农长期制约在土地上,导致佃农需时常找地主,和西欧的「永佃权」实质不同,因佃租关系,佃农对地主自由度较大,但对于要缴纳税收国家的自由度较小,国家需执行中央集权超经济强制,而佃农就必须履行封建义务。

中国自古采实物地租,地主总是为利己而不断剥削佃农,也因其地主和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松散,所以地主几乎不受其惯例约束。地主对佃农越剥削,佃农其净余率越低,佃农没有剩余经济投资,难生产再生产,封建农业转型无法有效发展,因经济生产条件差,佃农离了土地也带动不了资本劳动力,佃农最终还是得回到土地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明  文明词条  中西  中西词条  近代  近代词条  转型  转型词条  解析  解析词条  
史评

 赵国为争夺继承权的一场恶战

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因宠爱美女吴娃,又废太子章而立吴娃所生子赵何为太子。这就是赵惠文王。为了让年幼的赵惠文王主治国事,武灵王退到后台,而...(展开)

史评

 灭国迁众及历史思考

汉武帝建元六年,闽越王郢(今福建省)击南越王(今广东省)。南越遵天子之约,不敢擅自发兵击闽越王,而是奏报汉皇帝。武帝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农韩安国出会稽,讨伐闽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