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来林(历史春秋网顾问),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姓名】
东晋南迁
西晋时期,发生著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导致“五胡乱华”,汉人失去传统家园中原地区,不得不南逃江淮流域。318年,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北方汉人闻讯,也纷纷向南投靠东晋政权,此后就是两百多年的南北割据,史称南北朝。
为躲避战乱,江淮间民众纷纷逃到江南,这里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为安抚北方流民,东晋先在江南设置侨州、郡、县,即流亡政权,广泛接纳北方流民。随着江南地区人口密度趋于饱和,江南再也无力接纳日益增多的流民,于是,东晋又在江淮间设置侨州、侨郡等。
东晋时,江淮地区设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兖州等多个侨州、侨郡、侨县,即流亡政府,收容、安置相关地区的流亡民众。《宋书•州郡志》载:“自夷狄乱华,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为区分江南江北名称相同的流亡政权,人们就分别在其前面加“南”或“北”,如江南的东莞郡叫南东莞,江北的叫北东莞,再建一个同名的就不加“南北”。于是长江两岸、江淮间侨县云集,迁移频繁,史称“永嘉南渡”。
与南方土著苟安心里不同,这些北方流民人数虽少,却幻想着打回老家,收复失土,重建地方政权,这也是设置侨州郡县的原因所在。他们享受着政府的优待,不承担兵役、徭役,不缴纳税负。
此后几十年,东晋的祖逖、桓温等先后北伐,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376年冬,前秦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增。此时,苻坚雄心勃勃,很快忘记王猛临终前“不可图灭晋朝” 的告诫,准备一统天下。
此时,东晋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王朝的空前军事压力,就下诏选拔良将,抵御强敌,谋求生存。值此危难之际,东晋重臣谢安举荐其侄谢玄(343~388)。
东晋劲旅
守江必守淮。为拱卫首都建康,朝廷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等职,坐镇广陵,坚守淮河。
此刻,东晋要抗御强大的前秦大军,就必须有一支骁勇善战、士气高昂的队伍,而此时东晋军队战斗力低下,畏敌如虎,兵无斗志。为了打败强敌,谢玄就必须另外组建军队,谢玄想到了江淮间成千上万的北方流民,他们无时不在思念收复故土,求战心切,可以利用。
谢玄到任后,在江淮地区北方流民中选拔骁勇士卒,颁布严格的军令,进行严格的训练。因这些人是北方人,又称“北府兵”。谢玄打破东晋盛行的门阀观念,从基层选拔了骁勇善战的战士刘牢之、何谦、田洛等当部将,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走上了历史舞台。《晋书•刘牢之传》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建元十四年(378年),苻坚派征南大将军苻丕等率步骑七万攻打襄阳。东路派前秦兖州刺史彭超、后将军俱难(亦作句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邵保率步骑七万攻淮阳、盱眙等地。
当时,东晋将兖、青、冀、幽州侨置于境内三阿。谢安命谢玄征徐、兖、青三州人丁入伍,实际上主要就是发动本地新居民入伍,以壮大北府兵,抗击前秦的东路军。谢安又让彭城内史何谦在淮泗一带游击,声援西路之襄阳。
379年二月,前秦攻下襄阳。东晋将领李伯护叛变通敌,却被苻坚所杀。骁将朱序力战兵败被前秦所俘,却被委以官。
东路前秦兖州刺史彭超立功心切,向苻坚请缨攻彭城戴逯。谢玄率东莞太守高衡、后军将军何谦领兵三万驻泗口(在淮安),救援彭城,小将田泓舍身巧妙送达军情。谢玄声东击西,声称让何谦攻击敌辎重所在地留城。彭超释彭城之围,引兵保留城辎重。戴逯乘机率彭城之众出奔谢玄,一起退守广陵。此战,谢玄初露锋芒。
三月,前秦毛当、王显率两万精锐之师自襄阳东会俱难、彭超,合攻淮南。俱难部见援军到来,士气大盛,顺利攻克淮安,又架桥渡淮,留邵保守淮安。
五月十四日(乙丑),俱难、彭超率众二万攻占盱眙,晋将毛璪(音早)之被俘。
接着,彭超率兵六万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高邮县之三阿(今在金湖县塔集镇,历代《高邮州志》皆有此战之记载)。三阿,距广陵仅百里,是东晋北大门。如果前秦大军攻取三阿,可直取广陵、进军江南。
三阿大战
东晋赶紧调兵遣将,派两路大军过江,呼应谢玄,保卫京都建康:一路由征虏将军谢石统领,率水军出屯涂中(滁州);一路由右卫将军毛安之率兵屯堂邑(六合)。
前秦毛当、毛盛率骑二万袭堂邑,东晋毛安之部四万人马惊溃,朝野一片震惊。
谢玄见形势危急,立即亲率三万北府兵从广陵救援三阿,迎击前秦军。五月二十五日(丙子),谢玄部进至白马塘时,与前秦将领都颜遭遇。激战中,何谦奋力斩杀都颜,秦兵败后撤。
谢玄大军乘胜推进到三阿,对敌方构成反包围,双方于三阿展开大战。东晋军内外夹击,俱难、彭超不支,率残部退保盱眙。谢玄率部收复境内。
六月初七(戊子),谢玄与田洛率众五万从境内出发,进攻盱眙。俱难、彭超又败,退屯淮阴。
谢玄又遣何谦等帅舟师沿邗沟北上,夜焚淮桥,邵保战死,俱难、彭超又逃。
《晋书·苻坚载记》载:“太元四年,彭超陷盱眙,遂攻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谢元自广陵救三阿,率众三万次于白马塘。俱难遣其将都颜率骑逆袭元战于塘西,元大败之,斩颜;元进兵至三阿,与难、超战,超等又败,退保盱眙;元进次石梁,与田洛攻盱眙,难超出战,复败,退屯淮阴;元遣将军何谦之、督护诸葛侃率舟师乘潮而上,焚淮桥,又与难等合战,谦之斩其将邵保,难超退师淮北。”
谢元即谢玄,因宋代避赵匡胤始祖赵玄朗之讳而改。最后,谢玄又穷追猛打,与何谦(即何谦之)、戴逯、田洛等共追之,再战于盱眙君川,复大破之。俱难、彭超北遁,仅以身免。谢玄部下、参军刘牢之部夺得敌大量辎重及运输船只。
三阿大战,东晋五战五捷,前秦兵开始对晋军望而生畏。谢玄的北府兵得到实战锻炼,威震北国,为四年后淝水之战鼓舞了士气、打下了基础。
回逃路上,俱难、彭超相互指责,俱难一气之下杀了彭超部下柳浑。苻坚闻败大怒,令人追究责任。该年七月,彭超自杀,俱难降为庶人。前秦势力遂被控制在淮河以北,东晋与前秦划淮为界。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亲率八十多万大军南征,意图消灭东晋。晋孝武帝令谢玄统领徐、兖、青州及扬州之晋陵等八万人抗击。在朱序帮助下,谢玄取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大战。朝廷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谢玄坚辞不受。
三阿大战,是关乎东晋政权生死存亡的一场重要战役,挫伤了打击了前秦兵的锐气,更打出了北府兵的自信,可以说没有之前三阿大战的铺垫,就没有四年后淝水大战的胜利。
384年,谢玄乘胜北伐,收复北方兖、青、司、豫四州。
作者简介:张来林,中共金湖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县情研究室主任,“历史春秋网”顾问,出版地方史专著一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近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