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心理咨询加以调节。主动向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老师求助,客观地反映自己的病情,切忌持被动、消极的态度。要正视自己的疾病,尽可能多休息、适度减轻学业负担,相信自己一定会很快消除疾病。如果心中有什么不愉快或不开心的事,可向医生和老师痛痛快快地诉说,不要把烦恼、忧愁放在心上,不要太压抑自己。
2、调整认知,自得其乐。首先,对自己所面对的烦恼要有正确的认识。烦恼人皆有之,不要认为好的情绪只属于那些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的人,也不要因自己一时的烦恼而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其实,一个人快乐与否,与其生活观息息相关。有些人生活极其不幸,但仍能自得其乐,正所谓“知足常乐”;有的人似乎功成名就,却也郁郁寡欢。因此,要善于捕捉生活和学习中令人快乐的因素,少去体验和强化不愉快的事情,学会自得其乐。其次,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要素;客观评价自我,给自己减负;有效控制自我,走出抑郁心境,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值定得过高,不要事事非得与别人争先后、比高低不可;避免个人主义思想在大脑中作祟,将个人的利益、名誉看得淡一些,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这样,你们才不会终日沉浸在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自寻烦恼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逃避困难,而是要以乐观的态度来审视困难,从另一个角度来寻找克服困难的动力。
3、注重交流、合理宣泄。从生理的角度而言,人都有交流、宣泄、归属的需要;哪怕是身处荒岛,也会自言自语或向花草树木倾诉。根据我们的调查,91.5%的同学内心都渴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人际氛围的认同,然而,能如愿以偿的只有57.5%。相当一部分同学处在“想与人交往,却怕与人交往,也不善于交往:渴望友情,却不知道如何与同学、朋友友好相处;渴求理解,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的尴尬处境;学会做人是立足社会之本。首先,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经常自我暗示,激励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并坦然接受可能遭遇的挫折。其次,要学习交往的艺术:正视自己、宽容他人、真诚主动、学会倾听、学会微笑、学会欣赏(别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融合到群体之中。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