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纳。家长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主意识的增强,我们要把这种现象当成好事,因为孩子长大了,他们开始具备独自思考的能力了。细致的分辨、个性的突出正是这个年龄的特点。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想法跟自己不一致粗暴地断定孩子是错误的,必须纠正;也不能因为孩子出现了焦躁、不耐烦、抵触的情绪,就武断地认为孩子不乖、不听话了。如果从一开始,家长就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上,便失去了与孩子进一步对话的机会。所以,家长首先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且要意识到越是情绪状况不佳的孩子,越是需要家长爱护和帮助的孩子。
2、引导。家长接纳孩子敏感的情绪,但是不能放任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沟通的前提是,父母是否完全接纳了孩子有点糟糕的情绪,并且是否可以预计到在沟通过程中,孩子可能继续暴发的情绪问题,而在上述两种状况下,父母是否可以合理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有理清了这些问题,下一步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引导一个行为不恰当的孩子,最关键的是真诚客观指出问题,就事论事,但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温和而坚定,是家长在引导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情绪状态。我经常看到有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语气轻蔑讽刺,把孩子的自尊踩到尘埃里。这个过程既看不到对问题的分析,也没有解决的措施,只有歇斯底里的父母和愤怒无措的孩子。这样的沟通不仅无效,反而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个丧失自尊、自信的孩子,怎么可能拥有如花的未来?
3、赢得孩子。尊重孩子,是赢得孩子的关键。如果上面两个步骤都可以顺利地进行下来,那么此时的孩子对家长已经少了很多抵触,他已经可以跟家长聊点儿心底的东西了。鼓励孩子说出他真实的想法,这样家长才能分析背后的原因。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看,行为不恰当的孩子,通常都存在归属感或者价值感缺失的问题。明白了原因,家长也就有了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底气。问题的解决,依然要坚持尊重孩子的原则,鼓励孩子自己提出解决方案。只有孩子自己心甘情愿参与问题的解决,整个过程才有实际意义。孩子如果只是迫于父母的权威和恐吓,暂时屈服,那这个问题迟早会像定时炸弹一样再次爆发,甚至不可收拾。
点击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