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了,为了庆祝孩子们的节日,各地小学和幼儿园纷纷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各地团委、妇联、文化、教育等部门也在围绕“六一”活动搭建平台,举办歌舞、乐器、书画、体育等等比赛,各种媒体报刊也频频聚焦快乐儿童。一时间,吹拉弹唱,画写比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这些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活动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现在的儿童独苗儿多,娇生惯养是自然的事情,一个小孩后面跟着六个大人,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形成了“6+1”模式。这个精心打造的“6+1”模式与我们那个时代的童年相比,从物质生活待遇上来说,他们是无比幸福的,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他们所负载的精神压力是空前的,我们的童年没有什么书可读,他们要读的书籍太多太滥,我们的童年没有书读可以尽情地游戏,可以赤着脚在小河里呆上一天,可以带上点心在大山里混上一日,我们亲近了自然,并从自然里获取了成长的智慧。他们可不行,双休日要参加各种特长班兴趣班,没有自己支配的游戏时间,平时只过着家与校“两点一线”式生活,更不用说走进大自然了,他们只是在电视、电脑、书本中间接感受着自然,只是在书本上‘感受植树节,在书本上采集生物标本,缺少切身体验。我们那个童年,家长给予的压力小,学习环境宽松,学与不学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成绩差的留级,成绩好的升级,一切全是自然的事情;而如今,家长的期望值太高,与子女沟通交流是高压式的、远距离的、连哄带骗的,把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全是被动的,他们的理想是被父母预设的,理想实现的过程全按照父母心目中预定的轨迹运行,儿童成了被大人们推着走的小生命。
这与追名逐利的时代有没有关系,这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性有没有关系?我们每每谈到有关儿童的话题,语调总是这样沉重,悬起的心久久难以放下。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把竞争的起跑线前移到幼儿与小学阶段。听听儿童嘴里灰色的歌谣吧:“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可怜天下父母们,呕心沥血在为子女打造成功。在父母精心打造之下,儿童的心性被累积的知识所遮蔽,世界观正加速滑向成人圈,在过早预定的人生计划与成功方略的催逼下,儿童只是生理意义上的儿童,而不是心理意义上的儿童。
人类应该永远保持着童心,生存和发展才有着活力。而现在的儿童却在提前告别童年,没完没了的作业,无休无止的考试,道不完的分数,说不尽的名次,还有比赛拿奖,争金夺银,童年成了极少数人崭露头角的领奖台,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只是在被压抑的攀比中,在不切实际的要求与指责中度过童年的。他们以战战兢兢的方式取代了肆意涂抹和自由挥洒,迟钝了对外物的感觉,萎缩了自我的心胸。
前几天,县教育局与妇联共同举办的“快乐成长”儿童书画擂台赛,我应邀做评委,一场几百人的书画评过来,我不禁感慨烯嘘,心生反思。参与面之广,家长与老师之认真,书画器具之精良,无不让人叹为观止。但值得一提的是,幼儿与低年级的画充满着想象力,虽然线条与色彩稚嫩,但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却是高年级所无法比拟的,高年级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不仅参加人数锐减,而且个人自由发挥的成分极为有限,只是技巧层面的东西并不成熟地在纸上流走;另外,书与画的比例也严重失调,画有色彩有形象,能调动儿童的兴趣,而书法很呆板,需要持久的耐心,在浮躁的世界里,大人都难以安静下来,更不要奢谈儿童有什么定力了,即使处在读图时代,)L童究竟要不要定力呢?我觉得非常需要,这是成就人生大事业的最可靠的品性。
英国给小学课程定性时规定:在玩中学;给初中课程定性时规定:在学中玩。玩乐是儿童不可泯灭的天性,正是在玩乐之中,他们悄悄地建立着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建立着想象与好奇的天堂。西方国家甚至以政府立法的行为保护着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而我们呢,中国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大都是被大人们冷眼敌视和大声呵斥所扼杀的。周末,是人类放松身心的法定时段,是人类留给自己生命难得的自然喘息。西方人把周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赐良机,在郊外的金色池塘边,在大自然壮丽的景色中彻底把精神放逐。我们中国不仅大人自己难以做到,还拼命阻止儿童走向自然的各种夏令营冬令营活动。
这是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的,还是我们弘扬文化传统的时候走进了误区?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真正做到尊重人性尊重自然,以自然之道用于人性之道,做到人性与自然共生共荣呢?“六一”期间,我们有必要为儿童的快乐成长搭建平台,但我们更有必要为儿童创造出自由快乐的土壤。对于平台来说,土壤尤其重要,失去了土壤,纵然搭建了再华美再宏大的平台,他们的养分充足吗?他们的根又向何处伸展呢?